今天下午,我陪着从总公司办公室下来的领导、同事为分公司寻找新职场,毕竟旧的职场已经无法容纳200人开会了。主要负责的有分公司领导称呼的小莫,以及另一位马姐。
小莫是主要负责人,他负责开车,同时也负责查看场地、丈量、询问、记录相关的情况。之后要撰写报告,对所看的三个场地情况进行阐述,总公司领导在会议上讨论后确定在哪一家。
小莫看上去和我年龄差不多,但是从他开车的稳当、问话的内容、记录的详细情况等等都看出来:这是一个成熟的人,办事靠谱的人。比如,光明新区属深圳边缘地带,人杂、车多、摄像头多、车乱停乱放,一不小心就会被摄像头拍到、或者被城中村的治安联防队锁车,一句话,潜在隐患多多。小莫又是第一回到这里,所以到达一地以后,他都会让我和马姐先下车,然后去停车。第二家场地看过之后,我们走了很长的路,才到达停车的位置。相比之下的我,就在几个月前,去村里修豆浆机,仅仅停了10多分钟,就被治安联防队锁了车。而之后,我又因为被愤怒蒙蔽了头脑,和联防队的队员大吵。本来说几句好话,买几包烟就能解决的事情,最后只得认罚,交了1000元的罚款,还赔礼道歉,才把车从那帮地头蛇的手里搞回来。
下午因为有领导的叮嘱,所以我开动了全部的脑细胞,多听,多观察,少说话。但就在这几小时里,我明显感觉到:这不是平时的那个我,这是一个特定的环境里拼命克制的我。我的一言一行不自然,反而因为谨慎而时时表现出僵硬,犹疑,某些时候不知所措。更何况周围的其他人呢?
想一想:小莫和我年龄一样大,他做事就是在不知不觉中就能让人放心!在一下午的时间里,我们走了许多路,见了许多人,办了许多事,但是没有一件让人感觉他有什么毛病。他办事也很谨慎。但是这种谨慎和我表现出来的谨慎,却感觉不同。(我的谨慎,是否更准确说,是拘谨)
小莫的言行,表现得很得体,这些言行中蕴含的规律,我也知道,但是为什么我去做的时候,却是不自然、拘谨呢?大的方向我是知道,但是在衔接、转弯、应变上,总是出麻烦,让人一眼便知。
思来想去,我想到,这就是把自律、谨慎作为一种习惯,和因为领导的嘱咐而不得不临时自律、谨慎的区别。在没有领导监督、没有在和利益攸关者面对面时,我的状态是松弛的,是不想自律的,总想着逃避,总想着先把当下的享受过了再说。所以,久而久之,这种松弛就成了我的习惯。要在紧急关头表现出自律、谨慎,那自然就不自然了。而总是把谨慎、自律放在心头,在没有外力监督时,仍然以此为行动准则,自然,也能在者不断的积累中,熟练的起承转合,衔接转换,也自然能逐渐地让下一次比上一次少犯错,直到臻于完善,形成自然的习惯。此时,两个相同年龄的人,自然就会在举手投足之间显示出能力的巨大差距!
此时,我想起了那篇文章:《你以为高情商不是体力活吗?》。别人就是在平时的点点滴滴里,让自律成为了习惯,不因畏惧艰苦而逃避困难,不因身体懒惰而做事敷衍,最后养成了好习惯。
当然,你会说:我就是不想动脑筋,我就是怕苦怕累怕麻烦,我佩服那些自律者,我羡慕那些高情商者,可是我办不到,我一想到凡事都要动脑筋,做什么都要三思而后行,我的脑袋就是疼的,怎么办呢?我哪里坚持得下来,像人家那样活着,简直就是我人生无尽的苦刑啊。还不如得过且过,让自己先舒服一下再说呢。至少,我享受过了。
这个问题,我还想说:或许,在我们看来高情商,高自律的杰出者,你看到他们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麻烦,他们真的不苦、不累吗?他们还真的不苦,不累。因为,有一个词,叫做“习惯”。在高情商、高自律者眼中,这些都是习惯。如果习惯的行为都是充满痛苦的,世上是否还有人能坚持去做呢?毕竟,我们不是盗火的普罗米修斯。能忍受永世的痛苦。在《坚持,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中,作者说:“火箭升空的最初几分钟,几公里内所耗费的能量远多于后来几天,几十万公里旅程中所耗费的能量”。“培养习惯的过程”就类似发射火箭的过程。如果能度过最初的几个月,忍受暂时的不舒服,让好的行为成为习惯。那么身体在适应了这种不舒服以后,好习惯就会固定下来。我们便会在不知不觉中延续好的习惯,而不会感受到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