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的时候,语文老师给我们讲过一篇课文,叫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文章讲的是一名记者来到奥斯维辛集中营参观,虽然如今的奥斯维辛已经没有什么新闻可以报道,可是他却有一种一定要写点儿什么的使命感,以慰藉在这里死去的400万亡魂。|
当时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就感到内心一阵疼痛。如今,终于有机会来到波兰旅行,那就一定要去这座没有新闻的集中营看一看。
奥斯维辛集中营离克拉科夫不远,在城里可以很方便地预定到来这里参观的门票。整个展区就是将以前的集中营进行了改造,然后简单粗暴地陈列着各种不同的展品。
除了当时的一些照片之外,第一次让人感到震撼的,大概是遇难者的个人物品的陈列区。
在奥斯维辛,总共有400万人遇难。人们将遇难者生前的个人用品收集起来,放在各个展厅里,静静的陈列在那里。任何一家博物馆,都不会就那么「随便」的放一些无名无姓的人的皮包鞋子作为展品,然而在奥斯维辛,这些就是对那段历史最触目惊心的展示。
这些集中营的遇难者生前用过的义肢、水壶、罐头等等,就那么安静的陈列在那里。看着这些锈迹斑斑的物品,你几乎可以想象到几十年前的奥斯维辛是何种光景。上万无辜的犹太人被关押在这里,每天过着毫无希望的日子。他们也许有人在盼望盟军能够早日解救他们于苦海,但更多的人却没有等到那一天的到来。
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正如《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作者所说,每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来到这里,都会感到如坐针毡。看到那些冰冷的铁丝网和栏杆,还有废弃的猪笼和牢房,没有人敢大声喧哗,就连咳嗽两下都会担心打扰了这里的肃穆,破坏了原本该有的凝重。
在奥斯维辛的另一座展厅中,走廊的墙壁上挂着关押在这里的犹太人的画像。画像底部写着每个人的名字、国籍和生卒年份,试图用这样的方式让来这里参观的人记住这段肮脏的历史,和无辜死去的人们。可是在众多画像中,有很大一部分的画像上根本无从找到死者的名字或者生日之类的信息,只有一行冷冰冰的「NO DATA」在他们的照片之下。在这场人类的灾难中,也许还有更多的人,连一张照片都未曾留下。他们在历史的车轮的重碾之下完全消失,连一丝痕迹都无处可寻。
现如今的奥斯维辛,依然芳草如茵,槐杨矗立。如果不走进这些牢房,你会以为这里只是一个普通的街区。可是无论外面的草地多么鲜艳欲滴,在我记忆中的奥斯维辛永远是黑白色的。那段可怕的历史似乎变成了去色的笔刷,把我在奥斯维辛的整段记忆变成了灰白。那里没有快乐,也没有芬芳和色彩。
走出奥斯维辛之后,可以去另一个集中营——比克瑙集中营再游览一番。在那里,你会看到更加触目惊心的展厅。
我最喜欢的一部电影《美丽人生》,便是在讲集中营里的一个关于父爱的温情故事。现如今,我亲眼看到了电影中的牢房和毒气室,还有那些令人胆颤的实验室,便对电影中男主的爱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仰。
在比克瑙,你可以看到纳粹的毒气室。二战期间,毒气室是犹太人听之色变的恐怖所在。纳粹士兵会和犹太人说「去洗澡」,然后将手无缚鸡之力的犹太孩童送进毒气室,看着他们被毒死。而在毒气室外的那些牢房中,孩子们的父母对此束手无策。他们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孩子去送死。
走到这里,我才明白为什么要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个地方充满了罪恶和暴虐,已经无法再发生任何新鲜事了。奥斯维辛,这片土地,已经被这段历史腐蚀。400万无辜人的鲜血,把这里变成了一个不毛之地。这里不会有希望,不会有理想。如果不是把这里进行改建,变成了一片让人铭记历史的博物馆,那么奥斯维辛将成为一片死寂的焦土。这里不会发生任何新闻,因为新闻只会发生于尚在努力生活的人身上。承载了太多苦难的奥斯维辛,已经无法再承受这些了。
走出奥斯维辛之后,心情久久无法平复。我出生在一个和平年代,很难理解战乱时期的人们是如何生存的。我们总希望生活变得越来越好,可是在追求幸福的路上却又因为一些小事而对生活怀抱怨懑。工作上的不如意,生活上的小坎坷,和那个时代的人们面对的苦难相比,真的是太不值一提了。
想想那些终日生活在炮火之下的人们,即使在那样的条件之下,也依然从未放弃对生活的美好追求,就让人肃然起敬。
有机会的话,请去奥斯维辛看一看。那里没有什么新闻,但却绝对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