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大脑理论-背景
昨天的摘录文章,介绍了《打造第二大脑》这本书,作者”Tiago Forte"(TG)原本有生理缺陷,几乎失去所有短期记忆,但通过“打造第二大脑”取得远超普通人的脑力劳动成果。书中重要的概念,就是打造第二大脑的4步骤:CODE,分别代表:获取(Capture)、组织(Organize)、萃取(Distill)和表达(express)。
![[Pasted Image 20230922180938.jpeg]]
现实目标推动 - 机缘
而我的第二大脑建构旅程,并非开始于这本书。
而是机缘巧合,开始于现实的目标——我酝酿已久的写作计划。我想写一本书,主题大致明确,但不知道要如何开始,如何坚持下来,并完成一本对我自己而言,足够有品质,对目标受众有益有价值的书;
后来不知道竟然怎么碰到了 Obsidian 双链笔记本的推文,微信公众号在这个视频大行其道,似乎衰微绝无可避免下,开始在 AI 算法推荐下,焕发了新的生机。我一开始是拒绝任何系统推荐文章的,后来越看越入迷。越来越多我想看的方向,类似的内容推给了我。
也可能正因如此,Obsidian 这个笔记本工具推给我时,其canvas让我突然意识到,这的特别的工具对于我的写作也可能是一大助力。《消失的她》中那一墙红线连着主人公的照片、简报,再次浮现在我面前 —— 如果我能把我写的东西,我搜集的素材,都扔在一个大画布上,是不是写作的创意碰撞和逻辑梳理,就会变得更容易?
事实确实如此。虽然我要写的那本书,还很遥远。但和出版社编辑的互动,已经更新的两版写作目录提案。就来自于一次偶然的尝试。这已经超越我过往的经验和能力了。显然是习得新技能后,跌跌撞撞,但又实实在在的新成果。
工具激发潜力 - 体悟
其实远在我意识到之前,优秀的工具,就已经在帮助我发掘自己的系统写作潜能,我理解这是大脑能力的一部分。
能否使用工具区分开了动物和人类。
保持好奇心,尝试新工具又使得我在大学毕业已十数年,自以为学习、工作习惯已大幅固化的情况下,能再次超越自我在掌握新能力,这种体验一如老树逢春,有种好奇心被满足的沉静愉悦和没想到的惊喜之感。
我们本着马后炮的精神,顺着4C这个第二大脑构建的步骤,来分析我无意识踏上的构建之旅:
📌 To be able to make use of information we value, we need a way to package it up and send it through time to our future self.📌 It all begins with the simple act of writing things down.
📌 为了能够利用我们有价值的信息,我们需要一种方法来包装它,并通过时间将它发送给未来的自己 。📌一切都是从简单的把事情写下来开始的。
- Capture。捕捉共鸣信息:
- 这一年来,我被另一个工具flomo激发,记录了一些写书相关的想法、创意、支撑理论和案例;
- 这个像发表微博的笔记本,极大地降低了我记录的时间和心理成本,又提供了非常微弱但足够即时成就感激励:
- 无论是copy&paste录入一条阅读摘录;还是飞速打字记下一句话灵感;抑或是语音录制转为一段潦草粗粝的打断文字粗暴地扔进去,单击右下角生机盎然的绿色纸飞机按钮时,那一刻都会一缕或明或暗的,可能源自骨髓基因的原始收集欲望得到满足的快感,涌入心头。
-
- 所以,你会看到我付费买了flomo的pro版本后423天里,记了1550条笔记。平均每天3条以上笔记录入。
- 记录本身,已经是奖赏。这是极其优秀的工具,才能带来的超预期过程体验。
- 更重要的是,还不止于收集的愉悦,作者TG说,写下来就不一样了 —— 这是因为,我们找到了一个方法,可以把首次接兵,阅读当时感到共鸣的信息,打包和发送给未来的自己,然后把这条信息的价值最大化。
- 最大化能有多大?说一鱼两吃,一石三鸟都是谦虚的。书中列举的例子,是诺奖物理学家的获奖研究方向的创意,就来自对于在康奈尔大学一次聚餐,看到掉落餐盘时记录下来的点子。
万物以某种方式联结
“为了能够利用我们有价值的信息,我们需要一种方法来包装它,并通过时间将它发送给未来的自己 。”
这是一句浪漫又石破天惊的话。
说浪漫,是因为这个做法,仿佛留声机问世时,普罗大众的欣喜;又如“时光邮局”般,在这个万物互联,数字化一切的时代,给未来的自己递出一封可以在手上仔细端详的笔墨文书。
说石破天惊,是因为没想到,不带功利色彩,只是因为觉得有共鸣,就也不费力地记录下来的一个小习惯,却是开启第二大脑建构的基石,打通了联通自己大脑过去和未来协同思考的创造力桥梁。
本文使用 文章同步助手 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