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写诗才是“正经事”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当之无愧的第一诗人。
并非因为她诗才最高,诗社的评比中她夺魁的次数较宝钗少,湘云宝琴甚至深藏不露的妙玉,也都是作诗高手。但黛玉几乎是唯一一个,把作诗当做“正经事”来对待的一个姑娘。
因为诗,是她从中觅得她生命重量的方式。
遍历书中,她写诗的时刻,几乎都是为了取悦自己。
在众多的回目中,“写诗”都是黛玉感怀的一种方式。微凉秋夜,明媚桃花,轻飘柳絮,都可以被黛玉代入她自己的感念和情怀。虽然常被评价“太作悲了”,却“别有一番心肠”,并未因此而压抑自己的表达自由。即使如“葬花吟”,因为误会产生,却被黛玉吟成了旷世奇作,不仅“痴倒”了自己,“恸倒”了听众--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抷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别人都无法写出的诗,才是黛玉的独特印记。
生命的意义不仅在于快乐,还在于了解自己。而诗,是黛玉探向内心的重要凭借。
2.珍视自己的“真”,保护别人的“真”
黛玉,有她自己独特的个性,敏感,自尊,不矫饰--并不时时都显得可爱。连宝玉都曾经说她“小性儿,行动爱恼人”,敏感多疑以致潇湘馆的竹子都要泪被染成“斑竹”了。
如果说黛玉是个双商不高,只看得到眼前的姑娘也就罢了,偏偏她又再清楚不过了,没办法装傻不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外部环境,也明白自己唯一的出路就是和宝玉两相嫁娶,更心思清明谁才是真正掌握着决定权的人。也正是因为如此,她对自我的坚持,才显得更珍贵。
所以,当王夫人问“王大夫的药怎么着”的时候,她可以并不热络地回“不过这么着”,宝玉在宴会上挨个斟酒偏她不喝。黛玉当然也不是不通世事,赵姨娘来她也客气让座,宝钗的婆子来送燕窝她也会慷慨赏钱,但她做这些皆出于教养和自然,并非是有意识而为之。她对待人好便是因为喜欢,皆出自真心。
因为自己的“存真”之路艰难,她对别人的“真”便更为珍视。“真实”的人是可以感知到彼此的存在的,造就了黛玉和香菱一段友谊佳话,也让黛玉借香菱学诗之口,阐述了她对知识“内化”成“意趣”时,深刻的领悟和思辨。
薛宝琴几乎是书中第一个黛玉明言喜欢的姑娘。不仅仅是因为那时黛玉心理上和宝钗已经没了嫌隙,更因为她在宝琴的身上感受到“真实”。在书中第五十一回里,宝琴做了十首怀古绝句,后两首典故出自《西厢记》和《牡丹亭》,大家看到诗后的反应,书中是这样描写的:
宝钗先说道:“前八首都是史鉴上有据的,后二首却无考。我们也不大懂得,不如另做两首为是。”黛玉忙拦着:“这宝姐姐也忒胶柱鼓瑟、矫揉造作了。两首虽于史鉴上无考,咱们虽不曾看这些外传,不知底里,难道咱们连两本戏也没见过不成?那三岁的孩子也知道,何况咱们?”
黛玉在因游历而眼界广阔的宝琴身上,看到了久违的自我真实的表达,保护这种“真实”,几乎已经成了她的下意识反应。宝琴的人,和她的诗一样,皆纯粹出自自然而不做作,黛玉才会引之为知己。甚至一度喧嚣的把宝琴和宝玉相配的论调,都没有让她对宝琴的喜爱弱上一分。这样的黛玉,尤其显得可爱。
3.宝钗是阴谋家吗?她只是缺失自我
薛宝钗在众多红学研究中被黑化了,都说她处心积虑便是要攀上宝二奶奶的位置。可是,曹公判词里既然将宝钗和黛玉并列,并且钗前黛后,宝钗怎样都不可能是反面角色。何况,宝钗的命运同样以悲剧收尾,在大厦倾覆的过程中无法保有对自己命运的掌控能力。
宝钗诗才很高,海棠诗,柳絮词,数次轻松夺魁。但宝钗不是诗人,因为她的诗都来自特定情境,而并非自发而来。宝钗的诗,为自己的价值观服务。她以“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标示自己对“正统”价值观的坚信,她用螃蟹咏“眼前道路无经纬,皮内春秋空黑黄”讽刺对未来没有规划的世人,她教宝玉用“绿蜡”替下“绿玉”好取悦元妃。
虽然曾经也有看杂书“烧得烧,扔得扔”的青春过往,我们看到的宝钗,已经进化成了一个最周全正经的封建淑女,她冷静自持,做事皆有分寸,“不爱花啊粉啊”,住处也“像雪洞一般”。对宝琴写“怀古诗”的评论,是宝钗最典型的自我流露。
但就此说宝钗是个捍卫封建传统的傀儡木偶,未免太低估了她的智商。宝钗是心甘情愿的价值观践行者,用那个时代标榜的“贤良”作为榜样驯化她自己,而且也努力用这套价值观影响他人。虽然家里有个不成器的哥哥,她却希望男人讲的是“仕途经济”。应该说,“成为宝二奶奶”并不是她的目标,只是践行这套行为模式的最终结果。
她先乖乖进京待选,然后耐心等待着被大家长选中嫁给宝玉,是因为,她相信这是她自己的选择。
4.你认识你自己吗?
从老子到苏格拉底,哲学家的告诫言犹在耳:认识你自己。在你把追求快乐作为人生目标之前,你真的了解什么才能带给你真正的快乐吗?
林黛玉快乐吗?如果快乐只有在欢愉的时刻才被代表,我们可能无法这么说。但纵观黛玉的生命历程,即使她对痛苦感受的时刻尤其得多,即使她的命运最终走向了悲剧,她短暂的生命时光却因为充分体会和认识了自己留下了不一样的印记。这样的体验,和茫然无知却无忧无虑地度过一生相比,哪一个更值得羡慕?
无论生命选择什么方式升华或消亡,感受并经历了真实的自我,才能达成生命产生出来所能达到的意义。与此相比,无论是不了解自身的盲目快乐,还是拒绝自己真正需求的焦虑和痛苦,都换不来直面自己后,哪怕是一点点对真正需求的满足。
在期待被世界温柔以待前,请先找到这个自己,并温柔呵护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