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来,网络上的课程越来越多,很多平台也推出了新的知识付费产品,是不是开始感觉到眼花缭乱?碎片化的内容消费起来很快,但也比较杂乱;长期内容更加系统,但需要投入很多精力,价格也比较贵。那么,怎样将这两种内容合理搭配,做一个高效的终身学习者?
我2013 年开始接触 MOOC,到现在几乎体验过各种形式的在线学习,应该算个「老司机」。下面就盘点一下我观察或体验过的知识付费产品,以及如何挑选有价值并且适合自己的内容。
我把知识付费产品粗略分成三类:
一是知识型大V的分享,这是目前最火的形式,选择很多;
二是知识类内容的整合,比如分答小讲、得到,特点是比较碎片化;
三是知识类内容的包装,比如新世相图书馆,特点是注重形式上的创新。
知识大 V 课程分享
课程时间:从两小时到一年不等
收费:单节课程从免费到十几元不等,全年课程一般在两百元以上
主要平台:知乎Live,简书,网易云课堂,千聊等等
简书课程
简书的一些作者也开课了。课程内容比较实用,以写作、外语学习、自我提升为主。时间安排也比较灵活,一门课程短的几节课,长的耗时一年。
我参加了其中一门写作课程,「好中文的样子」,感受还不错。王佩老师每周在微信群进行一次分享,平时每天也会有交流时间。我在这门课里不光学到了写作相关的知识,也认识了一些有意思的人,所以这门课对我来说是很有价值的。
知乎Live
知乎Live 起步早,现在已形成一定规模。它时间成本低,一节课一般不超过两个小时,价格也不贵,内容以实用为主,报名比较早的话还有机会向讲者提问。现在知乎还推出了一些课程,它形式上相当于把几场的Live 做成一个合集,内容上比较连贯,平均单价也比Live要贵。
怎么选
如果是时间比较短,价格也便宜的课程,那么感兴趣就买吧。如果最后发现不值得,大不了再也不买这个老师的课程。
对于那些短时间内介绍大量「干货」的实用性课程,虽然上课只要两小时,但课后要投入大量的练习才能达到预期效果。比如一些知乎Live 介绍了健身、书法、摄影之类的方法论,需要把课程要点记下来,课后反复琢磨、消化吸收,否则听了也是白听。
如果是时间比较长,价格比较贵的课程,那就要事先多花一点时间考察课程质量。在选择这类课程的时候,我会先挑出一些感兴趣的话题,然后多花一些时间看看课程大纲,查老师的履历和过往作品,再决定要不要参加。这个挑选的过程比较费时间,但可以得到很多有用的信息。总的来说,如果课程大纲里的内容都能在老师以前公开发表的文章里找到,那这个课程就不值得付费去听;如果课程大纲写得很好,但是老师自己的作品没有体现出相应的水平,比如一个讲摄影的老师自己拍的照片乱七八糟,那这个课程可以说不值得听。
最后,选择长期课程之前,最好想清楚自己的时间安排,不要贪多嚼不烂。课程绝对不是被动的信息输入,如果想要达到预期效果,学习者自己也需要投入很大的精力。比如,我学这门课程每周要投入至少四小时的时间,所以我没有精力同时跟两门这样的课程。
知识类内容整合
课程时间:单次消费一般不超过一小时
收费:单次几元到十几元,得到专栏全年订阅199元
主要平台:分答小讲,得到
分答
分答的形式可能大家都比较熟悉,就是在一分钟内用语音回答一个问题。小讲其实就是把一个方向的多个内容打包做成套餐,一次付费购买,全部听完应该不超过半小时。
得到
得到专栏订阅价格是每年 199 元,订阅之后每周能阅读三到五篇文章。还有得到读书,收费从两块钱到二十块不等,学习时间大约是 20~40 分钟。如果你自己读一本书,买书花几块到几十块,读书又要好几天到一个月;但是在得到上面,你可以花五块钱,听另一个人讲这本书里面的重点,甚至花两块钱看一个浓缩版。适合需要快速了解某一本书大致内容的学习者。
怎么选
这类内容单价不贵,需要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不多,可以让你用碎片时间获取一些有用的信息,性价比还不错,所以有需求就买吧。另外,如果近期想要解决某个具体问题,可以去搜索这方面的内容,往往能找到有针对性的答案。
知识类内容重新包装
新世相图书馆
收费一百元上下,每月读 4 本书。新世相图书馆在仪式感这方面做得很好,他们不光提供图书,还提供了神秘感和督促机制。读者不知道自己接下来会收到什么书,读完书寄回去之后可以收到新书,按时完成阅读任务之后还能返还红包等等。
单读 Classics 阅读计划
这个可能知名度不太高,但我觉得有必要提一下,因为它的形式很有意思。这个套餐提供的是一本书,还有深度阅读的辅助资料,包括文章、视频和音频,目前好像只出了一期。
怎么选
如果你想读书,又不太清楚该读什么,那么可以考虑新世相的读书计划,它的内容和形式对建立阅读习惯都有一定的帮助。
如果你已经养成了读书的习惯,那么你应该会有一个个性化而且不断更新的书单。到这个阶段,至少在阅读方面你已经实现了「自我迭代」,读书计划对你来说可能反而是一个束缚。
深度阅读计划看起来很高端,但你要想清楚,你会不会在这一本书上花那么多时间。我觉得没必要刻意追求深度阅读,除非有学术方面的需求。一般情况下,精读一本书的价值其实不如泛读几本书,而且它对人的耐性要求非常高,很难坚持下来。干货最多的内容,不一定是最适合你的。像前面的单读计划,我就只读完了书,没有看附加材料,那么这次购买对我来说就是浪费的。
总结
说了这么多,其实核心问题只有两个:
你要学什么?
你眼前的这个产品能提供什么?
课程内容很容易通过介绍和试用进行判断,弄清楚自己要什么反而是最困难的。总的来说,如果想要从零开始进入一个领域,MOOC或许更适合你,它的课程时间长,但条理清晰,对新手建立知识体系很有帮助。但如果想在一个领域深挖,或者想要解决一些平时遇到的小问题,可以有目的地消费一些知识产品,最好能有自己的整体计划。
一个有计划的学习者应该能做到以下两点:
长期内容和碎片化内容相结合
一个人消费长期订阅内容的能力是有限的。不要幻想每天读三篇长文背五百个单词看一节公开课,这样的计划很难坚持下来。一旦有两三天没有完成任务,可能你就再也不会按计划走了。一个好的长期计划应该是有一定弹性的,能根据你的临时安排进行调整。
短期内容方面,如果看了广告营销后脑子一热就买了,可能会买到自己不需要或者不值得的东西。我的方法是,如果近期有特别想要解决的问题,可以主动去搜索相应的内容;平时也可以关注一些感兴趣的自媒体作者,如果他们平时发布的信息对你有用,可以考虑购买他们的其他付费内容(前提是付费内容中有新的东西)。
分清买到的是「知识」还是「体验」
你买的是知识,还是快速获得知识的感觉,或者其他的体验?最受欢迎的内容不一定是干货最多的,而且知识经济已经开始出现泡沫:有时候你以为买到了知识,实际上只买到了「我正在变得更好」的错觉。
不是说体验就没有购买的价值,而是你要清楚地知道自己买的是什么。比如假设有一门写作课,老师只是叫你每天写一千字然后到微信群打卡,大家互相吹捧「你真棒」却不讨论哪里写得好哪里写得不好,这种课程可以说学不到什么东西,只是组团互相激励罢了。这种情况下,你买到的不是写作技能,而是一种打鸡血的体验,白白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又比如,假设你参加了一个放松身心的活动,虽然没有学到什么东西,却有效调整了情绪,那么这次购买就是有价值的,只是我认为它已经不属于知识经济的范畴了。
买到的是知识还是体验,这不光取决于内容,也取决于学习者的参与。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内容本身没有价值,或者不能给你带来新的价值,那么你最多只能买到体验;如果内容很好,那么能从中受益多少就看个人的努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