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才是那个最多余的人吧。”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有这样的想法。外卖少点了自己的一份,郊游照片少自己的位置,聚会少了自己的存在。每一次在群体中缺少了自己,我们都会变得敏感起来。
的确,每每遇到这种情况时,我总是会胡思乱想。我会心慌,会犹豫,会难过。不过对于团体中的其他人而言,可能没有人会有时间去在意这些事情,大家也只是关心自己是否存在于团体间。毕竟没有人希望自己被漠视,被边缘化。但同时,我们每个人都清楚,自己一直都处于被边缘化的危险之中。
我们知道,“死亡”不是肉体的逝灭,而是彻底被人们遗忘时。为了不被遗忘,我们拼命将自己融入团体,融入社会。但人与人之间是不可能完全相融的。就像同一片田地里的稻谷与小麦,都在外表一层谷壳的伪装下随风飘摇,可能明知對方与自己不同,却害怕因为褪去谷壳而成为例外被剔出田野,害怕成为一粒孤独的种子,害怕被遗忘在天地之间。
当我们走进一个嘈杂的环境,总会品尝到这种孤独。自己和人们仿佛隔着一扇透明的门,推不开,也不想推开,就只想这样看着,看着他们的热闹,静静地看着,仅此而已。
那就静静地看着好了。我们的这双眼睛,确实看过千百倍美丽的景色。可与此同时,也只剩下了孤独。于是,孤独成为生活的常态——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看书,一个人散步,一个人承受压力。虽然害怕孤独,但也享受着孤独带来的宁静,尽管这种矛盾感带给我们的,往往是不安与踌躇。
那么,为什么越优秀的人越不合群?
“知乎”上有一个高赞回答:“因为对于优秀的人而言,社交太多,他们对生活的满意度就会降低,而独处使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从而拥有高质量的人生。”诚然,就像胡适所说:“狮子、老虎永远是独来独往的。”
人,越孤独越自由。演员陈瑾说:“人,始终都是孤独的,不管你有家,还是有孩子,一个人一辈子始终是和自己相处。自由就是你孤独地站立,不依恋、不惧怕。”
一个人待着时,常常觉得索然无味,难以忍受寂寞。可若是你的内心富足,被更多的新事物所填满,又怎会感到寂寞?人的成长,本就是一个不断与自己和解的过程,只有摒弃寂寞带来的郁闷,才能接近更深层次的自由。因为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是“从心所欲,不逾矩”。
周国平在《独处是一种能力》中分析了人在寂寞中的三种状态:一是,惶惶不安,茫无头绪,一心逃出寂寞;二是,渐渐习惯寂寞,安心建立生活的条理,用读书、写作等来驱逐寂寞;三是,将寂寞本身化作一片诗意的土壤,诱发出关于生命、自我的深邃思考和体验。
失去了小团体的束缚,我们收获了自由,作为一个人便再次独立出来,不必在意他人的目光,不必感到孤立的影响。我们便是独自一人,张开向往自由的翅膀,永远不会放弃飞翔。唯有失去过往,才能向前奔跑,唯有不留遗憾,才能不负当下。
所以,并不是我们多余于生活,而是我们本就独立于世。请不要感觉被世界所抛弃,做一个孤独而不寂寞的人,让心住进广阔天地,不留恋逝去,永远保持微笑,向前看。
因为,孤独即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