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创作是文学作品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物创作重要,不是因为你写的是人,拉·封丹写的就都不是人,《动物农场》里的也都不是人,舒克和贝塔也不是人,都是大小动物,但这些作品依然伟大,为什么?因为读者是人,不是大小动物。读者读到的文学作品不论是以中国人为主题,以外国人为主题,以外星人为主题,甚至以一只蛆为主题,读者希望从中读到的都是对人性的理解,书里说的是人,我们自己也是人,这样才会产生更强的信息充实感,才会有情感共鸣。
只要是一个平时有写作习惯的、比较伟大的人,我们会看到他们在晚年写的自传往往都是不错的作品。因为一个作品最大的主题就是人物(或伪装成其他东西的人物),自传当中的人物都是真实的,自己是真实的,配偶是真实的,对一个时代产生最大影响的伟人们也是真实的。由于这些真实的人物都千真万确是真实的,整个作品就会非常容易取信于读者,读者就会在阅读的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作品的真实,而作品是否足够真实本身就是一个衡量作品优劣的重要标准。
但我们可以发现,写一部优质的晚年回忆录比创作一部好的文学作品要容易很多。这些写出优质的晚年回忆录的人,往往并不是一个好的作家,甚至于连作家都不是,为什么会这样?
第一,回忆录中的人物是真实存在的,这些人物不需要被包装或重组,只需要尽可能真实地被复制。而如果需要包装或重组一系列人物,就需要首先对这些人物的原型素材有深入的、分析式的理解,这就大大增加的写作的难度,就并非人人能为了。
第二,既然限定于晚年回忆录,而非青年时代的回忆录,这里有个原因就是,写这种回忆录的人只是以还原历史和自己的一生为目的,别无他求。我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我这么大岁数我还怕得罪谁?最次不就是不能出版么,我不出了,我让子孙当传家宝行不行,反正文化审查部门不能把我枪毙了,第一我是个比较伟大的人,你毙我还是有压力的,第二我活够了,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我不差这几年。尤其是配偶已经先走一步的伟人,写起来更加如鱼得水,连家庭内部矛盾都不用担心。人就是这样,无欲则刚,所以他们可以畅快地进行“无障碍写作”。所以这类作品往往都是携风雷之势,不怒自威,文气沛然。而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则不能,作家还想出版作品,出版才有版税拿,有版税才能吃饭,不能拼着砸饭碗搞创作,自然处处掣肘。
第三,人只能活一辈子,这些伟人活到晚年,把自己一生的事儿都写进去,完了稿,就再也没咒念了,不能出一本回忆录之后再出一本,那就成臭不要脸了。有一路作家发现了这个问题,于是他们给自己定位为“传记作家”。他们不编故事,借鸡生蛋,把创作的工作重心放在对伟人事迹的了解上,全力使作品内容翔实,再加以合理的详略处理、情绪引导,对伟人们逐个击破,即形成一条通畅的创作灵感渠道,可谓另辟蹊径。
如此看来,曹雪芹老先生作《红楼梦》,一者是真人真事;二者,虽然不到老年,但书中人物原型已经基本死光光,可以视同为“无障碍写作”;三者,曹雪芹只写出了一部《红楼梦》,毕竟没有写出《水浒传》和《西游记》对不对!说明他也是人,也不是无所不能的!我等业余爱好者们,一来年轻识浅,二来求生意识强烈,三来语言粗糙水平低下,仅凭心中的一缕热爱搞创作,岂能不加倍地下功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