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学院门户网站的媒体聚焦版面看到一篇转载的文章,题为《宜家的秘密:没有企业会温情脉脉地崛起》,应该是《IKEA的真相》的书评。正好,这本书刚刚被我从图书馆带回来,还饶有兴致地翻阅了几页,文章里的一些句子很快就把我带回了书本中。
文章里有这么一句触动我的话:“宜家卖场所营造的浓郁生活氛围常常唤起人们对生活的希望,但是,却很少会关心那些穿着黄白条纹T恤的员工们,在这个家居梦工厂里,每天是否过得开心。”很简单的字,却不禁让我泛起了嘀咕,这些员工真的开心吗?
我很喜欢《我可能不会爱你》这部电视剧,剧尾又青环游世界后回来参加一家大型家居卖场的面试,她说她喜欢“家的感觉”,想要为更多的人打造一个“家”。这个卖场就是宜家!剧中相关情节不多,但隔着屏幕也能从员工们忙碌的工作中也能体会到他们的充实感与成就感。想起自己上次逛卖场的时候,看到黄T恤的员工或随手整理物品,或拿笔记录数据,还有主管模样的人现场布置任务。表面看起来,他们似乎很快乐,难道这些人的心底真的会有轩然大波吗?他们身处民主的工作环境中,远离瑞典总部,也能感受到大老板坎普拉德的专制吗?
书作者约翰·史丹纳博作为宜家前高管,在他二十年的宜家工作生涯中,见惯了“不能说的秘密”,他佩服坎普拉德的商业直觉,但对其个人言行的前后矛盾与表里不一的行事作风深恶痛绝,他深谙宜家淡漠的处世之道,却又不能站出来撕下它华丽的外表——至少在那个位置上的他不能。史丹纳博认为,“宜家现在正在远离他们创办时所提倡的信念,日益变成一个封闭、神秘主义、任人唯亲的团体”。那么,这种局面是谁导致的呢?是坎普拉德吗,是他民主治理下的专制作风吗?
我还没有看完这本书,仅凭网上的一篇书评当然不能展开讨论,但对文中提及的坎普拉德布下的监控网印象深刻——一次平常的质问竟然能在短时间内就收到上头的严重警告,这张网的办事效率得有多么高啊!诚然,一家成功的大型企业,势必需要一位强势的领导者,他们富有远见,而又独断专制,他能平易近人,也能随手砍去一个部门。但是设立一张严密的监控网,随时管控手下员工,这真的好吗?脑子中突然闪过了血滴子的形象——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干净利落地替皇帝暗地解决所有麻烦。生活在这种“民主”之下的员工们,犹如当年惴惴不安、伴君两侧的达官显贵,天堂与地狱仅隔着一层薄纱。
工作在这种看似民主实则专制的环境下,真是太不容易了!
首先来谈谈工作吧。在我看来,工作的第一要义就是衣食无忧,至少要能够保证日常生活的开支;其次,往高尚了讲,工作要能够满足实现“自身价值”的需求——获得认可、取得胜利,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明显而又直观地解释了“我们为什么要工作”。在宣扬个性张扬的现在,我们也呼吁能有一个开放、自由的工作环境,至少不应该在充满压抑的氛围下工作。坎普拉德们不会当面给你难堪,相反,他可能还会示以你微笑,似乎在鼓励你继续;而背后呢,你会被贬得一文不值,提案不通过,你甚至都不会知道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工作的热情在不知不觉中就被消耗殆尽。这样的工作有意思吗?我想,没有多少人能够长期待在这种环境下吧!
再来讲讲民主与专制。我并不是唾弃这种管理模式,当然,唾弃也没有多大用处,我只是觉得在这种环境下,人会变得很神经质,工作本身的意义也会被抹杀。我有幸曾体会过这种坎普拉德式的领导方式:老板的话就是对的,错的也是对的;老板的命令必须执行,一刻都不许耽误;休息放假必须待在家里,随时等候老板传唤。专制吗?不,我们很民主。你可以跟老板说任何话,各种天马行空都被允许,但一个词不对,下一刻等待你的便是未知。看似民主的环境下,我们时刻在观察,琢磨哪一个时间点是安全的,哪种做事方式是被允许的。于是,“努力干吧变成了等等看吧”;于是,抱怨效率低下的声音响彻在各个角落。
也许作为《IKEA的真相》延伸内容来讲,我说的可能毫无支撑,但若从字面来感受,我相信很多人都会跟我一样有种崩溃的感觉。我仍记得,那种工作环境下的自己每天都生活在忐忑不安之中,生怕一个不小心就为原本平静的日子埋下炸弹,于是我选择了离开。宜家的员工们是怎么样的呢?其他的人我还无从知晓,但史丹纳博最终出来吐槽了,吐槽这个他为之贡献二十年青春时光的公司,吐槽这个他还算敬佩的老板。导致了他这一行为的导火索是坎普拉德那张类似美国中央情报局的企业情报网,那种把员工拿捏在手心的压迫感,我想这应该也能算作对这种“民主下的专制”领导方式的一种反抗吧!
当然,现实生活中,成功的企业中肯定少不了勾心斗角,也少不了商场厮杀。像我们这样穿梭在中下层的小员工们,还是尽力拼搏,早日搭上电梯,去感受感受这种坎普拉德们的威压吧,积攒了资本之后再像史丹纳博一样跳出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