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即将离世的父亲倾尽全力去教会患有孤独症儿子学会照顾自己的故事,文章饰演儿子大福,李连杰饰演父亲王心诚,他第一次参演纯文学性电影,把一个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演得淋漓尽致。
王心诚在得知自己患了肝癌后怕自己有一天走了,没有人照顾儿子,于是他打算带着儿子跳海自杀,两人坐在船上,他将绳子绑在自己和儿子的腿上,另一边绑着石块跳下了海,跳海后熟悉水性的大福解开了绳子把父亲救上了岸,整个画面色彩灰暗,而安静的环境更好的衬托出了王心诚内心的绝望与无助,人只有在走投无路的时候才会想到自杀,绝望成为压死活着的希望,可以看得出此时的王心诚是到了无路可走的地步,因为,他知道在这个社会上没有人会去接受一个患有孤独症的孩子,他的儿子无法在社会立足。
王心诚被儿子救下来后,他问儿子“是不是不想和他一起走(一起自杀)。”
而大福只是一直重复着父亲的话,孤独症患者在语言上有交流障碍,他们无法说出成句的话语,甚至理解不了语言之外的意思,也许,大福真的不想和父亲一起走,他只是不会表达自己的感情而已。
之后,王心诚带着大福去找曾经待过的智力学校,希望学校可以收留大福,但老校长已经退休了,新校长告诉王心诚,学校现在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只能收留16岁以下的孩子,他去找福利院,找各种机构,但没有一家机构愿意收留大福。
王心诚在水族馆里做电工,因为是老员工深得老板的信任,老板允许王心诚带着大福上班,大福水性好,在水中就像在自己的世界,水中的大福就像在自己的天堂一样,就连老板也说大福在水中根本是一条鱼,而王心诚则回答:是啊,投错投成了人,所以孤独症了。
王心诚一边教大福自理生活一边找机构,他教大福自己煎鸡蛋,脱衣穿衣,在一次教他如何拖地时,王心诚爆发了,因为大福怎么也记不住拖地的动作,孤独患者很难记住简单的动作,所以在教导他们时,需要具备极好的耐心,平静下来的他看到哭泣的大福,他上前抱住并安慰大福。
老院长在得知了王心诚的处境后,经过多方的联系找到了一家非政府性的福利院,这家福利院愿意收留大福,于是,大福搬进了福利院,讲到这里,我们要说一下电影中另一个人物,王心诚的女邻居柴姨,柴姨一直都喜欢着王心诚,她在得知王心诚得了肝癌后表示愿意收留大福,但被他拒绝,他对柴姨说道:大福对谁都是负担,我是他爸,赶上了,没办法,要是,在一起对谁都是拖累,我这心里头过意不去。”
其实,王心诚是喜欢柴姨的,但心地善良的他不想连累柴姨。
搬进福利院的王心诚在夜里问大福:有一天,爸爸不陪你了,你会想我,是吧。" 而大福重复的说着王心诚的话,“你会想我,是吧。” 而王心诚对着大福“我会想你的。” 为人父母最放不下的就是子女,何况是无法自己照顾自己的大福,他舍不得大福,但也无可奈何。
大福搭公交车不知道到站了要下车,于是,王心诚模仿售票员训练大福,他耐心的教导大福,一遍又一遍说“上东路到了,有没有人要下车,前面有没有,后面有没有。”开始大福没有回应,最后慢慢的小声回答了,父爱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诠释,儿子终于学会回答,尽管他只是说了一个字“下。”但对于大福来说这是一种进步,对于王心诚来说是一种欣慰。
时日不多的王心诚,告诉大福"海龟的寿命最长,爸爸过几天就变成海龟了,这样就能天天陪着你。”
最后,王心诚走了,大福没有悲伤也没有微笑,他留在了水族馆里工作,对他来说父亲变成了海龟一直陪在自己的身边,王心诚走的时候是没有遗憾的,因为大福学会了自己照顾自己,自己会脱衣穿衣,煮鸡蛋,搭公车,他可以放心的走了。
一部好电影不在于内容精不精彩,而在于它能带给人反思,触动与传递,大福的扮演者文章在一次访谈中说了一个故事,电影中大福的原型叫杨詜,他是北京星星雨自闭教育机构里的自闭患儿,有一年夏天,他跟妈妈搭公交车,但公交车里又窄又热,他很暴躁地打了一个旁边的小孩,小孩的姥姥打电话给家里人说有人打了他家的小孩,结果小孩的爸爸在终点站带了一帮人去打杨弢,妈妈在一旁解释自己的孩子是自闭症,但没人知道什么是自闭症,最后妈妈嘶声力竭的说“我儿子脑子有病,你们别打他了。”
正是因为对自闭症的不了解,才让一个母亲在众人面前承认了自己的孩子脑子有病,而这部电影更多的向观众宣传了一个自闭症家庭的不容易,希望能有更多人去了解,关爱自闭群体,一部电影不管有多冷门,只要它能够触动你,使你学会反思并从中得到某种东西,它都是一部好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