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物介绍及分析
伯夷列传,讲的是伯夷和叔齐兄弟二人。
他们是孤竹君的儿子,孤竹君是殷汤时候,封赏的称号,到了伯夷和叔齐的父亲那一辈,已经是在商纣王时期。
相传伯夷、叔齐的父亲,名初,字子朝。伯夷名允,字公信。叔齐名致,字公达。根据《地理志》的记载,孤竹城在辽西令支县。
伯夷和叔齐两个人,非常的贤能又有见识,品行都非常的好,为臣忠诚,为子孝顺,为兄礼让,为友仁义。
而这样的两个人,竟然下场凄凉,最终因为不食周栗而饿死,想想当真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不过想来,也是跟他们二人的心中坚持的信念有很大关系。如果心中所坚守的信念与现实差别巨大,自己又不愿放弃信念的话,势必会让自己不得善终。如文中他们做的诗辞所述:
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二.历史介绍
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是两个大仁大义的人,活活饿死的故事,他们两个人的故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来讲。
(一)兄弟礼让君主位
伯夷和叔齐的父亲,活着的时候,想让小一点的叔齐继承孤竹君的称号。等到他死了之后,叔齐就打算礼让位给伯夷,伯夷坚决推辞不接受,为了打消叔齐的这一念想,便离开了孤竹国。叔齐一看,哥哥走了,那不行!我更不能做孤竹君了,于是坚决不继位,逃走去找伯夷了。
孤竹国的人们一看,这不能没有个人当家做主啊,于是便让他们的另外一个兄弟做了孤竹君。
读到此处,本读者觉得,虽然伯夷和叔齐他们不贪婪权位,相互礼让自己的兄弟的品行非常的值得称赞;但是确实也有不妥之处,不知道他们有没有想过,孤竹国的那些百姓怎么办,他们也是需要一位贤明的国君的那。不过还好的是他们两人的另外一个兄弟做了国君,想来伯夷和叔齐如此品行,他也不应该太差,算是百姓没有遭殃吧。
不过本读者还是觉得他们两个人的做法有些许不妥当,特别是后离开的叔齐。想来要是他们没有此举的话,就不会有饿死首阳山的事情了,因为只有坚持信念如此坚决的人,才能做事如此决绝。
(二)劝谏武王未果
伯夷和叔齐听说,西伯昌对养生之道很有研究,便去投奔西伯昌,这个西伯昌不是别人,正是后来的周文王。等到伯夷和叔齐找到西伯昌的时候,发现西伯昌已经死了,周武王正拉着西伯昌的棺木,去讨伐无德的商纣王,当然这个时候,西伯昌已经被叫做周文王了。
伯夷和叔齐一看这场景,觉得周武王这么做,非常的不对。便对周武王进谏言说,你父亲死了,你不去发丧让他入土为安,这是不孝啊;你作为臣子,却去讨伐自己的君主,这是不忠那!
周武王并没有听从他们的劝谏,而武王的手下还打算要杀了他们。因为他们觉得,商纣王荒淫无道,武王这是替天行道啊,你们两个人,怎么能骂我们的大王是不孝,不忠的一个人呢。不过这被姜太公给制止了,因为他觉得他们两个是很有仁义的人。于是便没有理他们,而继续前行去讨伐商纣王。
(三)不食周栗而亡
等到武王讨伐商纣王成功之后,天底下所有的人都认同了周朝作为新的君主。伯夷和叔齐却觉得周武王做了一个很羞耻的事情。
于是便拒绝再吃周国人种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靠吃野菜维持生活。可是普天之下,哪里不是周国的地方那,就连首阳山也不例外 。等到伯夷和叔齐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便不在吃东西,直到将自己饿死。如文中所述: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
三.灰子感悟
就如孔子所说,他们是求仁得仁,死的其所。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
有人感叹说,好人不长命,恶人活万年,当真是天道不公。如文中所述: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絜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蹠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
可是本读者却有别的看法,其实天道公平,有人死了,却永远活着,只是活在了别人的心中,为后世称颂,留名青史。有人活着,却如同死了,死在了别人心中,同样留名青史,不过是恶名而已。所谓善恶到头终有报,只是方式不同而已。就像伯夷和叔齐,他们是求仁得仁,对他们而言,应该最好的归宿了。
太史公引用了贾子的言论,来表明自己的立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贤者自会与贤者为伍,亦会为贤者正名。伯夷和叔齐的成名,是因为孔夫子为他们做传的原因。如文中所述:
贾子曰:“贪夫徇财,烈士徇名,夸者死权,众庶冯生。”“同明相照,同类相求。”“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⑪。岩穴之士,趣舍有时若此,类名堙灭而不称,悲夫⑫!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⑬,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
灰子曰:
伯夷、叔齐,贤者!已以死求仁,终得仁!孔子闻之,扬起名,传其志,让后世闻之。虽贤不长寿,恶万年,然天道自公,青史留名分善恶!吾辈闻之,需慎记之!
灰子,作于二零一七年十二月三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