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在城里的人想出去,围在城外的人想进来,对于婚姻也罢,对于事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钱钟书先生的《围城》谈笑间将这个哲理娓娓道来。
主人公方鸿渐的命运充满了造物弄人的讽刺。学业无成回家却因为半个岳父成为了名人;原想大展宏图,却不得不曲居在小银行中过活;梦想的爱情是镜中水月,不想招惹的女子却挥之不去。行路,教书,结婚,兴高采烈于前,后悔无奈于后。世界大舞台,悲情小人物,加上钟书先生妙笔生花,幽默风趣,让读者时而会心一笑,时而莞尔不已,嗤笑,苦笑,大声笑,让事不关己的我这些读者掩卷之后常常是微笑着体会不到方鸿渐的痛,不知道这是钟书先生的失策抑或高明。
围城的主旨在一场针对方鸿渐的鸿门宴中提出。即非小说高潮,也不是总结前言的结局,至此以后,方生的命运车轮就划清了前进的轨道――总是在城里城外犹豫往来。围城的痛苦起始于无知选择,继而是对选择的后悔。细想之下,围城的原因并非要满足“欲望”,但结局却是因为“欲望”的不满足。摒弃欲望或者能够避免围城,但欲望又岂能摒弃得掉。欲望之于人就好像水之于鱼,当然,除了能够上岸的弹涂鱼。
由此说来围城的痛苦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了,方鸿渐不幸的另外一个方面是他知道了围城的道理却有无法摆脱,这样颇象读了这本书的我。
无知是福。倘若信老庄的人,也大抵不会有这样的烦恼,淡薄心性,随遇而安,老庄的消极反而是快乐的源泉,或者象阿Q那样,懂得“老子在心里天下第一”,明知山有虎,就不向虎山行了,坐在太阳底下想想虎山上的风景岂非很好。可惜的是阿Q精神被鲁迅先生狠狠地讽刺了一番,就像被赶出了城外或者发配去了边疆,以至于提起他就必须咬牙切齿,否则就算离经叛道。老庄的想法也和现在的社会格格不入,无欲无求,又怎得安身之地?
围城小说中没有告诉我们如何逃出围城,就像数学课本上没有随附上参考答案,让人有种期待得不到的失望。方鸿渐最后回到家后,听到家中父亲送的老钟当当的敲响,回想过去种种和未来渺渺,渐渐睡去。围城的故事也随着这悠远淡漠却又袅袅不绝的钟声落下帷幕。精当的设置留给读者连绵不绝的思考。高手出招,让人叹为观止。一个小小的摆设却让故事拥有了偌大的想象空间和了无痕迹的结局。
围城读完,好像吃过了一份大餐或者经历了半遭人生,有种身体的疲惫和精神的亢奋。
忽然想到――围城的烦躁难道不是因为城的存在!
城不过是人们在心中的设限,圈出一块地,告诉自己,圈内的就是城内,消除了这座城,那么围城也就不存在了。
找出答案的快乐并没有存在多久就发现所谓的城也不过是欲望的代名词,转了一圈回到原地,发现自己站在城的某处陪着方鸿渐一同望城兴叹。忽然,方生转过身来拍拍我肩,郑重说道,人生的快乐,或许就在围城之中。
围城是种态度,婚姻也罢,事业也罢,遭受它的痛苦时,也正在享受它的快乐,念及于此,心中霍然开朗。围城到此,在我心中,总算有了一个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