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极哲学对人的三观要求是最全面的。只有追求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全知之后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人,才需要终极哲学。
这三观最早来源于人的才我意识中的先验世界。这个先验世界,与生俱来,成为人类认识世界的第一步。人的“先入为主”现象,从出生的那一刻伴随终身。在个人对每一个新生事物的认识的起初,先验是第一认识。经验,理性,直觉紧随其后。
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人的三观除取决于才我意识的先验之外,又加入了能我意识中的各种欲望和各种现实经验。吃好喝好玩好的欲望,伴随着每个人的童年;“多冒险,多挨打,少冒险,少挨打”,是男童们每天最纠结的生活经验。
当青春期过后,人的三观又加入了自我意识中的自尊,存在感,参予权,知情权,平等互动权等。当人的自我意识开始成长的时候,就意味着一个独立的人开始出现了。外人,甚至是父母,也不能再忽视这个独立自由的人格的出现。
最后加入三观的,就是默认“对全时空的宇宙和人生是全知的”本我意识。这个“全知”是一种直觉,是人人都有,也是每个人都会问各种“为什么”的原因。全知直觉,作为人们每天问着无数个“为什么”的内在原因,参予着每个人的生活。但一旦发觉这一直觉远超自己的生活所需,人们就开始分为三派。
一派,是“生活至上”者,认为“全知”直觉很荒谬,对生活中不需要的三观全部抛弃,生活哲学成为他们的思维模式的核心。不可知论,是他们的常用工具。一派,是“自主”者,出于自己在现实中是否一定需要“全知”某一事物时,采取承认或忽视的两种态度,以保持个人在三观中的“自主”地位,适时隔绝未知领域,不让三观无限影响自己。当权力参予哲学时,当个人尊严大于求真时,这一派往往是最显眼的那群学者。最后一派,是“终极”者,完全忠于“全知”直觉,向未知进军,即使失败,方向不变,直到死去,忠心不二。终极哲学,就是这一派的追求目标。每一位终极者,在其离世的那一刻,都认为自己已经是尽一生之力去认知一切的那个人,没有浪费人生。
本我意识的“我全知一切”之直觉的实现,不是一代人,不是千代人,也许这是整个人类历史也无法实现的目标。但每一代人,都有与前代不同的新知识,不断拥抱新知识,就是终极者的求知态度。
所以,每个人在一生中的各个阶段,在自己当时的三观下所需的哲学不同;一群人,在面对无穷无尽的知识时,也会分为三种哲学流派。
不同的三观需要的是不同的哲学。当前最盛行的经济哲学,从派别来说,属于“生活至上”;对个人来说,属于童年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