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喜欢用文字表述心情和抒发感悟的人,记录生活的印记似乎已经成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既然有机会,我想,把自己的所想的尽可能的分享给大家。以和大家得到相同的共鸣和产生不同的思考。
学校放假了,从学校出来想去赶明天一大早的大巴回家,所以在青年旅社呆了一个晚上,故事往往都是因为一个通常的原因起始,经过一个自我的突破,得到和通常不一样的结果。也许这也是成长的一部分。
每个背包客的生活都是不一样的,所以他们所接触到的和给与我们的同样也会是不一样的感觉,一个有钱的背包客,和一个没钱的背包客所经历的完全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
晚上办完入住手续,拿着房卡进了1115的房间,房子里的开着空调,很温暖,但是,房子里没有人,只有两个看似住着人的床位和6个还没有主人的空床位。有意思的是-我喜欢有意思的去分析住在房子里的人的特点,至少刚才的感触是,住在房子里的人有可能很怕冷,根据桌子上的凌乱程度和放在桌子上的英文地图一定是两个男的外国人。根据衣服的大小,我判断其中一个身材比较瘦小。洗了澡,他们不一会儿就回来了,和我猜的一样,一个德国人,一个印度尼西亚人。德国人身材高大,印度尼西亚人身材瘦小。简单的打了招呼,在犹豫中,我还是选择去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毕竟我对他们生活方式的好奇胜过了我对英语交流的害怕。
这是一段很有意思的交流,这其中我得到了很多知识,这些东西恐怕是很难在书上获取到的。
印度尼西亚人,他是个专业摄影师,拿着自己那一套相当专业Canon照相机行走于各个国家的各个城市,他用的是中国产的联想手机,不知道是什么版本,虽然看起来很旧,但是有一种只属于中国的皮实和耐用。一身简单随意的装扮,一副浮夸的蛤蟆镜,似乎骨子里透着一种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他没有家庭,但是朋友遍布全世界,当然他的朋友们大多都是和他一样的背包客。
作为一个穆斯林,去到每个地方必须了解到如何吃到放心的食物。我教会了他如何用中文表达-我是穆斯林我不吃猪肉,我想吃米饭。并且为防止他进错了餐馆,我特意为他制作了中国人可以看得懂的卡片。他给我欣赏了他拍的照片,我说-我感觉他们就像是艺术品,他说-谢谢。站在我的角度上来说,照片拍得很有动感,很有韵味和生活感,很多的图片,在我的知识范围内,我曾认为不可能用照相机拍出来,但是确实被他很好的展现出来了。发自内心的很喜欢他的照片。
谈到生活方式,他说,工作两年-剩下的时间去旅行,依次循环。当你到另一个国家 去的时候,可以提前在couchsurfing上寻找这个国家的人,也许他们会给你提供免费的食物和住宿。对于这个网站,从来没听过,我想,慢慢的我会去尝试使用它。他告诉我,这是他喜欢的生活方式,人生只有一次,如果可以为何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过自己喜欢的生活呢?Why not?他这样问我。我告诉他,对于你对待生活的方式,我感觉很欣赏和喜欢。他笑了。
我问他-你感觉中国的物价你可以接受吗?他说-有一点贵。对于印度尼西亚人来说,来中国旅行还是有些贵的。同样的问题问德国人他告诉我-中国很便宜。也许这就是不同的国家带来的不同的感受。也许我们可以把中国放在一个位置上然后用其他的国家来判断中国在世界中所处的经济地位。这种感受往往是直观和显而易见的。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不同于别人的生活方式,或者细微的,或者差别大的,而产生差别的源头往往来源于自己人生的追求和对自己未来生活向往的场景的憧憬。有些人将实现自己的事业作为主要的人生追求,所以每天为事业不断的奔波忙碌,完成事业的同时,家人可以因为他的事业的成功而倍感骄傲和和获取到足够的安全感,同样,在社会中他也会做出一份贡献。有些人则选择追求自己自由,爱好-并将他门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和事业去完成。不同的生活方式换取来的同样也是不一样的东西。前者,在中国人眼中,就是常态,很靠谱的生活方式,也是很负责的生活方式。后者,放在中国的文化中,也许会被说成是不务正业,游手好闲,没有家庭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
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我想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去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至少去选择接受,这不仅是对他人的肯定,也是对这种生活方式的认可和容纳。破除社会和家庭压力去选择这种自由的生活方式,是需要付出一定代价的,但是,我想,如果你问他们,他们肯定会说-我很喜欢,所以我为什么不去追求呢?
对啊-喜欢为什么不去追求呢?郁闷的中国人-也许是普遍现象-不过从另外的层面考虑-如果每个人都选择去当一个背包客-那么这个社会又该如何发展?
本文章作者 小凡
转载请说明
2017年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