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埃克絮佩里的《小王子》是一本百看不厌的故事书,尤其是狐狸和小王子的关于仪式的对话,给我们平淡的生活带来很多的启示。
狐狸对小王子说:“你每天最好在相同的时间来。比如,你下午四点钟来,那从三点钟起,我就开始感到幸福了。但是,如果你随便什么时候来,我就不知道该准备以什么样的心情迎接你……你来,应当有一定的仪式。”
“仪式是什么? ”小王子问。
狐狸说:“仪式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周而复始的生活是多么需要这样的“不同”啊。
今天下午的作文课,我们就与以往不同。这两天陆续收到三位同学的稿费,所以我和孩子们一起给这三位同学举行一个简单而热烈的发稿费仪式。
先说王馨。这个不善言语的女孩文笔细腻流畅,情感丰富而真挚,在江苏省“初中生世界杯”的作文竞赛中,经过重重现场考验,终拿下江苏省现场作文竞赛的特等奖,文章构思巧妙,立意高远,有着深刻的催人发省的力量。
爱阅读写作的女孩偏向于安静,喜欢独处一角,我很喜欢王馨恬静而略带羞涩的笑容,虽然现在的考试成绩不是很出色,但我一直相信,因为阅读和写作,王馨未来的路一定会走得越来越好。
《初中生世界》刊登了王馨的《站台》,我认真地读了好几遍,细细琢磨这篇文章背后的写作思路,真是不简单。
我问王馨,为什么想到以“佛把我化做一颗开花的树”见证站台?
王馨答,看到题目的第一感觉就想起了老师曾经带我们积累的席慕蓉的《一棵开花的树》,所以,就以“树”的形象写站台了。
这话是对老师多么大的激励。
其实,很多时候,正是学生改变了我教学活动的行走方式,坚定了我语文教学的方向。
胡紫滢和赵子乐两位同学的文章是发在全国中考满分作文一书,文章的题目是2017年徐州市中考作文题——平淡中也有诗,和这两个孩子一起发走的共计6篇文章,但编辑偏爱他们的。由于稿费是一起打到我的账户上,所以我给他们包了红包。
当他们领好了稿费,孩子们情不自禁地报以热烈的掌声。
当我用手机把这个时刻定格下来时,相信这一切会铭记在他们的记忆里,相信这样属于心灵的仪式会化作一股强大的力量伴着他们在文学的道路上愈走愈远。
三年来的读写积淀,孩子们先后在《创新作文》《校园文学》《初中生世界》《学语文之友》《全国中考满分作文》等杂志发表文章近20篇,大部分学生的写作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升,真心希望,在未来的高中岁月、大学岁月、工作岁月里,他们依然能坚持阅读,坚持书写,让人生在文字里凝聚成岁月的芳香。
附:王馨同学的文章
站 台
文/王馨
佛把我化做一棵开花的树,让我站在破旧的已经不成样子的站台边,自生欢喜。
不乐意,寥寥无几的小花在我的枝头兀自喷着香,浅粉色给站台平添了一份诗意。周遭是农村的瓦房,灰白石灰墙上布满了儿童用红砖画的小人。唯独站台是孤独的,没有人会留意它。
他头顶的雨棚,已被灰尘染得失去了光泽,失去了抬头就能望一望天际的自由。我替它惋惜。我想隔着清风去看它,让身上的叶子被风吹,呼啦啦地落在它的雨棚上,抹去灰尘。可是我想多了。被高高低低的房屋湮灭的这里,风若有若无。
不知哪天,一个七八岁的男孩跑了过来。男孩的模样很纯正,是那个年纪应该有的样子。我惬意的半眯着双眼,男孩在站台凝望片刻,转身离开。我分明听到了站台的叹息声,仿佛在烟雨中慢慢地漾开。
我多么渴望有个人能够停留在这儿,哪怕就几分钟,我想,站台也会足够快乐了。
男孩拉了一个伙伴来。“我们玩游戏吧,你站在这头,我站在那头,来拍墙,抓到我,你赢。”男孩嬉笑连天,连牙齿似乎也抹上了蜜糖。我才发现,原来站台也是一个游戏的天地啊,我在心里窃喜。我为站台窃喜。
男孩拍着站台一边的墙壁, “一二三……”“停!”男孩的伙伴乐得不可开交。虽说是不动了,但从他的背影来看,他好像掩饰不住自己内心的激动。他的背影一颤一颤的,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笑容。
站在那里的站台被拍得“吱吱”响,而站台四边的灰尘都被男孩肉肉的小手给清洗的干干净净。我身上的花,粉粉的,缓缓的飘洒了下来。我在笑,我觉得我似乎在站台边找到了欢喜。
男孩的到来,着实让站台生机了许多。男孩呼朋唤友,把天上的鸟儿也叫了回来。站在那儿的站台,听着鸟儿的啁啾声,伴着微风轻拂的温柔,和着孩子们的笑声……农村里的瓦房虽然把站台掩盖住了,但阳光却肆意地散落下来。站台应是享受到独处的温暖了吧。
夕阳把光辉洒向海边。站台晒了一天的阳光,男孩在它的旁边也乐得打着转转。我听见站台也笑出了声。
我站在站台的旁边,清晨的霜雾氤氲了朝夕过往。其实世上没有孤独,孤独是什么?谁是谁生命中的过客,谁又是谁生命中的轮转?前世的尘,今世的风,无穷的轮回。站台在我身边,我仿佛明白了许多。其实一切都是在等,站台它在等温暖。
我站在那儿,感谢佛让我长在站台的路旁,多开几朵艳丽的花,陪着站台一起被爱温暖,为自己焕颜。我愿站在站台旁,摇曳生香,永远被人间的真情浸染。
专家点评:文章以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副温暖,却又令人心酸的画面。小作者笔下的自己,成了站台旁一颗自生欢喜的树。她把目光投射到了孤独的站台上,投射到了在站台的男孩身上,投射到了留守儿童这一个群体的身上。文章以敏锐的社会洞察力,以树的视角来反映社会问题。表现的大爱,让人拍案;凸显的现象,让人深思。 (特级教师 樊智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