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坐公交,两个农村模样的老太太在闲聊,是那种并不很熟的熟人,有一句没有一句地说着家长里短。
其中一个老太太的身份是陪读,陪孙子上初中。既然提到了孙子,很自然地就提到了媳妇。这个老太太轻描淡写地说,“离婚了,走了。”
我正感叹现在离婚之普遍,连一向感觉最传统的农村老太太都这么淡定了。突然老太太又轻描淡写地冒出一句话来,让我心脏猛地一颤。
两个人正谈论孙子的懂事程度,这位老太太轻飘飘一句:“我孙子懂事哦,根本不认他妈。”
另一位连连点头,“你家孙子懂事哦,你没有白带。”
这位更得意了,“那是,我告诉他,他妈妈看不起我们,不要他了,让他好好读书、争口气。”
另一位很是佩服:“你会带孙子哦,孙子知道好歹。”
一番对话听得我胆战心惊。
刚毕业时,我就见过离婚的妈妈到学校看由爸爸抚养的女儿,女儿不理她,被人评价“这个女儿懂事,知道不让爸爸伤心。”当时我在想,这个妈妈肯定伤心, 女儿是不是真的不伤心呢?
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一直没有答案。三个月前,辅导的一个六年级女孩让我明白了答案。
一岁多,女孩的妈妈就离开了她和父亲,她由奶奶抚养长大。长到十三岁,几乎没有见过妈妈。
奶奶总是对她说,妈妈对不起爸爸,怀孕时就经常和别的男人打电话,爸爸受不了,才离婚的。
女孩说,她经常和爸爸说,妈妈对不起你,我不想见她。但私下里,她常常在上学、放学路上,看着别人的妈妈发呆。
说到妈妈,女孩既羡慕其他孩子有妈妈陪伴,又恨妈妈对不起爸爸;而自己是妈妈生的,觉得自己不应该恨妈妈。
这些矛盾的想法在女孩脑子里打成一团,让她睡不好、吃不下,学习更是没办法专心。结果,奶奶说她,像妈妈一样好吃懒做,不懂得体贴爸爸的辛苦,白养了她。女孩子的伤心可想而知。
婚姻是成人的事,结束的成人间的社会契约,并没有切断亲子血缘。子女对父母有天生的亲近渴望,父母是子女的根。
抚养孩子的一方,如果总是在孩子面前说另一方的不好,就会让孩子无法认同自己:因为孩子的基因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贬低任何一方,都是在贬低孩子,让孩子觉得自己的一半非常差劲。
如果鼓动孩子去恨另一方,更是愚蠢至极。
因为这样做的一方,往往对对方还没有释怀,希望孩子不亲近对方、只属于自己 ,达到报复对方的目的。
有时候,还象这位老太太一样,用激将法或者苦肉计,希望靠拉黑对方,达到激励孩子的目的。孰不知,孩子在父母双方的仇恨中,不知所措,表面上会亲近抚养自己的一方,其实内心已被撕裂。
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婚姻的归婚姻,亲子的归亲子,把孩子当成报复的工具,这样的抚养者并不比离开的一方更关心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