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父母似乎向来不善言辞,特别是对于家人,极少有听闻对伴侣,父母,子女把爱溢于言表,随时表达,有时候会有一种错觉美国人的爱太轻易太廉价,好像能脱口而出的话语就失去了原有的价值,中式的教育观提醒我们,爱是一个很深沉很慎重的字眼,意味着承诺和兑现,责任和努力,太意义深重而不便诉说。
庆幸遇见大叔,虽是中国人却从不拘泥于国人世俗的观念,大叔爱我,每天都要说,心思清明的大叔明白,爱要说出口才有意义,就如同他现在不能陪伴在我身边,必须要让我知道,爱的供养源源不断。
同样的问题也适用于生死和性,这些文化传统里默认的缄口不言的话,似乎只要孩子长大了就自然而然地了解了,无师自通,无须担心,无用多言。其实不然,即使孩子终将会长大,会通过自己的方式探索了解到这些事实真相,但在困惑而不得解的少年时代,他们最需要真相的年纪,那些抓耳挠腮的疑惑只会嚷他们沉迷其中,茫然而不知所以,这时候开明的父母就成了孩子们的钥匙,破解了他生而为人的探索。
“我不喜欢妈妈,因为我没有妈妈,我妈妈死了,再也不回来了,她去了一个很远的地方旅行,要走很久。”听到小以琳说这些话的时候,我的脑海之中浮现了一个慈眉善目的父亲对孩子的温柔解释。他把死这么沉重的话题说得简单鲜活,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冷静客观的叙述,“去了远方旅行,再也不能回来了”孩子或许还不能理解为什么妈妈要去旅行,但她已经知道每个人总有一天要离开自己亲爱的人,一个人上路,一去不复返。这是人生的真相,认识了本质才能坦然自若的谈论和接受生死。
她的神情并不悲伤,她或许只是有点儿遗憾,为什么妈妈不能多陪在自己身边,别人都有妈妈,自己却没有。但这并不意味着生活不能继续下去。没有母亲生活还得继续下去,她只不过比别的小朋友提前体验了没有妈妈的日子,毕竟所有人都会失去妈妈,只是早晚的差别而已,人生的快乐还是得自己去寻找。
愿小以琳健康成长,无忧无虑,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和意义,拥有属于自己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