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呜呼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翻译】孔子说:“富有和高贵,是人所想要的,不凭借仁道,即便得到了,也不能长久持久。贫穷与低贱,是人所厌恶的,不凭借仁道,一旦落到贫贱的地步,就很难远离这样的境遇。君子如果舍弃了仁道,怎么能成全君子之名呢。君子不会片刻违背仁道,仓促时是如此,颠沛流离时也是如此。”
【我的理解】
01
此章的断句,我与常规断句不同。但非专业学者,不必在乎,故而此处不做详细赘述。
富与贫,只是的物质条件。贵与贱,指的是身份地位。今人都将富、贵二字,及贫、贱二字看做一个意思,但在古时,却有其分别。
人人皆知,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但是,也有另外一句话,取财容易,受财难。在此章,孔子便是教守财,守贵之法。其核心也就是一个字——仁。
在前面的章节说过,“仁”是一种价值观,一种思维方式,并不是指一种道德情操,更不是简单的“做个好人”。
人想长久持有的,唯富与贵。想永久回避的,唯贫与贱。有富贵而不能长久持有,最终的结果已然是贫贱。富贵难守,古人亦有富不过三代之说。为何富不过三代?抛去不可逆的天灾横祸,大多原因是家中有人就败家。
富而骄奢淫逸,贵而滥用职权,此皆是败家之行为。所以古人就有遗子千金,不如遗子一书的说法。告诫子孙读书,便是要子孙明理。
02
在这里,孔子绝不是说,明理的人,有仁德的人,就只会拥有富、贵,而不是有贫、贱的时候。人生无常,即便是君子也有穷困潦倒的时候。但是,越是穷困潦倒,越是看出一个人的品格。
所以孔子说:君子即便在穷困的时候,也固守君子该有的节操。而小人一旦穷困,便会舍弃节操,无所不用其极。这便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顺境时做个好人,逆境时又变成小人。这是常人一般的做法。财富与地位,是因时运而生。所以,即便是大恶之人,也有大富大贵的时候,即便是大善之人,也有多灾多难之时。这不是人力所能控制。
我们能够关照的,是在不同境遇下,我们自己的选择而已。
比财富、地位更重要的,更可控的,是我们选择怎么的价值观去面对。孔子教导的,是成为一个独立人格的人,不能随波逐流,个人的情操,不能随境而转。
03
后面又说,君子成就君子之名的关键,不在于物质条件,而在于有君子的品行——仁。并且仓皇之间,颠沛之时也不会舍弃。
这也是教导我们应有君子之风,有君子该有的气量。
即便是君子,也有不顺的时候。一个在逆境中胡作非为的人,在顺境也不见得是个彻底的好人。
孔子一生,理想始终不得实现,但是依旧遵守其道。不会因为遭遇而改变自己的节操,也不会因为不公而放弃自己的人格。
孔子的人生,便是独立的人生,是一生都将主动权握在自己手里的人生。
人人都想要富贵,但取之要有道。而守住富贵,也要有背后那,不被别人撼动的操守。即便一时不顺,终将柳暗花明。而懂歪心思,以不正的手段满足个人欲望的人,一旦穷困潦倒,便很难有翻身之日。为何?因其失去了众人的信任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