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内明】
先思:遵守信义,可以更容易的达到目标。谦恭礼让,可以帮助人们躲避耻辱。带给人亲近的感觉,容易成为对方的依靠。
怀瑾说:一个人守信有责任感,就要履行他的承诺。对人关心恭敬可以避免耻辱。尽管不能无私,却能由近及远的帮助他人,也值得推崇。
https://www.xyyuedu.com/zhuzibaijia/lunyubiec/32998_7.html
钱穆说:“复”,遵守承诺。道义是实际的前提,符合道义的约定才当遵守。恭敬也要合于礼仪规矩,不然容易自取其辱。“因”,依靠。“宗”,宗主。依靠可以亲近的人,可以向宗主般依靠。(不知所云!私以为当作动词,取宗尚,归宿意。)开始与人交往时应该谨慎,才能顺利的发展。且道有先后,当先“义”后“信”;先“礼”后“恭”;先“亲”后“因”。
http://www.guoxue123.com/new/0001/lyxj/002.html
朱熹说:“信”,约定。“义”,适当的事。“复”,践行。约定的事宜恰当,必能被遵守。“恭”,表达敬意。“礼”,礼节仪式。符合礼仪的恭敬,可以避免耻辱。“因”,依靠。“宗”,主。(疑似保持意?)依靠的人是可以亲近的,则可以“宗而主之”。言行交际,因在开始时就保持谨慎,考虑后续发展。只顾眼前,难免因失误悔恨。
http://www.guoxue123.com/jinbu/0401/01lyjz/000.html
总结:
相同点:无
不同点:
1.“信近于义”:南怀瑾将信与义混用,说明履行承诺的重要。朱熹和钱穆将“义”作为“信”的前提,解释为合理恰当的约定更可能被遵守。
2.“恭近于礼”:南怀瑾同样混用,强调关心恭敬的重要。朱熹和钱穆将“礼”作为“恭”的前提,解释为恭敬需合乎礼仪。
3.“因不失其亲”:南怀瑾将“因”解释为因为。说由亲及远的帮助也值得宗尚。钱穆和朱熹都将“因”解释为依靠,但钱穆将“宗”理解为当成宗主,朱熹亦作“主”但没有进一步解释。
后评:人们倾向于遵守更合理恰当的约定;有底线的谦退既不至于无谓的冲突,又保有尊严不被侮辱;对近亲的人示弱而适当依赖他们,可使关系得到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