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奥威尔曾在《一九八四》中预言人类将遭受外来压迫,失去自由;赫胥黎则在《美丽新世界》中表达了另一种忧虑:人们会渐渐爱上工业技术带来的娱乐和文化,不再思考。本书想告诉大家的:是有可能成为现实的是赫胥黎的预言,而不是奥威尔的。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憎恨的东西,恰恰是我们热爱的东西。
先说一个本书中的核心观点:媒介即隐喻。人类无法直接理解抽象的东西,无法理解就无法传递信息,所以为了更好的交流,沟通中需要用到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如你想说明时间是什么的时候怎么办?你没有办法用时间本身来解释清楚时间是什么,这时候往往会用比喻的手法:时间就像一条永不停息的河流。这样就能轻易的让人理解,沟通更顺畅。
这个世界上越底层越核心的东西,越抽象,越难理解,为了理解就只能不断解释,到最后甚至已经不是事物的本来面目了。比如“道本无名强曰道”,意思就是这个东西太玄妙了,没法形容,连名字都没有,为了大家好理解,勉强起个名字叫“道”吧,只有个名字还是理解不了啊,那再写本书吧叫《道德经》,后人一看这几千字还是理解不了啊,继续解释,到现在为止从“道”这个字衍生出来的文字有多少?但我们对“道”的理解加深了么?没有,反而越来越浅了。所以比喻好处是能让人更容易理解,坏处是造成了信息的片面化,让信息不在完整,当我们习惯于运用这种手法来认知世界的时候,我们离世界的真相也就越来越远了。
作者认为从口语到文字到电报到电视的过程中,人们沟通的媒介不断升级,信息传递效率快速提升,但是深度也越来越浅,追其原因,我觉得是人类的本我在不断发挥作用,不断追求“更容易”的结果,看完这本书我有两个认知:
①无限追求效率是不是好事?人类发明工具是为了更有效率,但是当我们摆脱生存危机后,盲目追求更有效率真的是一件好事么?在追求效率的同时我们失去了什么?就像有一期《奇葩说》的辩题“奇葩星球开发出一个芯片,植入这个芯片就可以瞬间获取所有知识,应不应该支持”,这应该是最有效率的了,但是得到知识就代表得到能力了么?能力是在长时间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短训练出来的,只获得了知识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有用。现在互联网马上就要进入5G时代,知识的检索和获取越来越容易,但是我们的个人能力能随之变强吗?我想不能,所以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和训练才是最重要的,而这些不是提升效率能解决的。不经汗水洗涤过的能力是没开光的。
②全民娱乐,隐患甚大,随着技术的发展,娱乐业越来越发达,甚至已经入侵到知识的领地,人们追求的不是你有思想有知识,而且“通俗易懂”,乍听起来没有错,但是仔细想想,学习是自己的事,我要学到知识,凭什么还要要求对方一定要按照我的理解水平量身定制呢?这背后更恐怖的是我们把本该自己承担的责任推给了对方。只要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也没问题,但是人是有惯性的,慢慢要求会越来越多,只通俗易懂不够了,还要幽默,还要颜值高,还要……,最终我们会期待在抖音上学知识,但是根据我的经验,这是不太可能的,因为当知识和娱乐放在一起的时候,大多数人的本我会战胜超我,本能的点开娱乐并沉溺进去。
娱乐化没有错,错的是太过娱乐化,起码教育不应该娱乐化,有人说小朋友从动画片里也可以学到东西啊,我们从抖音里也可以学到东西啊,但是请扪心自问,从动画片里学到的东西如何能弥补看动画片付出的时间代价和认知损害??我们从抖音里学到的那一点点东西除了让我们多点谈资,在真正的认知提升上有多大用处呢?娱乐不仅不能替代学习,更会损害学习,所以请把知识的归还于知识,娱乐的归还于娱乐。
——————————————
人类的现在并不是进化的终点,我们今天的互联网时代也只是人类进化路上的一个瞬间,娱乐至死也许只是进化路上必要的代价,也许基于技术的进步,最终我们可以完美的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对于当下的我们而言,过好自己的一生是最重要的,而对于我们的一生来说,学习的领地不可被娱乐侵犯。
注:本人的论述错漏百出,词不达意,也只是自己看完书之后的感受,诸位看官如果对这个话题有兴趣,请读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