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一本书,《中国姓名史》,很有意思,我们每个人都有名有姓,却基本都不知道姓名的含义?是怎么演变来的?
姓名有什么用呢?
现在,姓名的主要功能是用来区别你、我、他的。而在古代,包含的内容就比较广泛了。古人的名字复杂,主要分五类:姓、氏、名、字、号。
原始社会,先是母系氏族,没有一夫一妻制,小孩子生下来,确认母亲比确认父亲容易,所以,孩子跟母姓。姓分开就是“女”和“生”。姓体现的是血缘。一个人只要生下来就有姓,血统相同的人,姓也一样。
随着社会发展,人口繁衍,进入农耕时代,男性的体力优势逐渐凸显,男性的社会地位上升,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血缘关系向父系转换,演化为氏。
在周代,周天子把他的亲族分封到鲁、晋、郑、吴、蔡、魏等地,同时把当地的土地和民众赏赐给受封者。这时,鲁、晋、郑这些地名,就会成为受封者的“氏”。有“氏”的人,是有土地和臣民的。
“姓”体现的是血缘,“氏”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秦朝建立后,不再实施分封制。没有分封,也就不会出现新的“氏”了。这个时候,区别“姓”和“氏”就逐渐失去原来的意义。
“名”在中国文化中,已经不仅仅是代号那么简单,它已经成为一种值得人用一生时间去经营的社会符号。中国人说话讲求“名正言顺”,活一辈子希望“名垂青史”。
“名”和“字”的用法不一样。简单说,“名”是自己叫的,“字”是别人叫的。
“字”是成年后,才会有的。在古代,男子二十成年,女子十五成年。成年以前,只有“名”,没有“字”。正因为这样,古人习惯把未成年没有定亲的女子称作“待字闺中”。
古人讲究“字以立德”,也就是说,“字”可以表明一个人的德行。由于未成年之前,小孩的品性还在形成中,所以没有“字”。
成年之后,长辈或者地位高的人称呼自己的名没什么问题,但同辈之间直呼大名就有点奇怪。
就像现在朋友、同事之间会拿昵称来称呼对方一样,古人取“字”也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刚才提到“字”用来“表德”,用“字”称呼对方,就像是在赞扬对方的品行,这样既有礼貌,又很亲近。
姓、氏、名、字,已经够复杂了,为什么还要号呢?
这就像今天我们都有名字,但在登录社交软件,或给作品署名的时候,还是喜欢再给自己起个独特的字。
“名”和“字”都是家长起的,“号”最大的特点,是由自己决定,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数量也没有限制。
2021-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