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孩子的理想
肖琳是个充满幻想的女孩子,喜欢写作,梦想能成为一个大作家。她每天都会把所思所想记录下来。上了初三,马上要中考了,学习生活越来越紧张,可是她每天还是坚持2000字左右的创作,这使她的学习成绩开始下降。
这学年的期中考试过后,肖琳的妈妈到学校开家长会,才知道肖琳的成绩已经由原来的上游下降到了班里的中游,妈妈很是生气。回到家里,她直接奔肖琳的房间,还没开始说话,就看到了肖琳桌子上摆着一摞手写稿,气不打一处来,二话不说就把这些稿子打翻在地。肖琳看到妈妈的这种做法,看到自己珍贵的文稿被随便丢到地上,很伤心。她哭着对妈妈说:“你知道这些文稿付出了我多少心血?对我有多重要吗?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妈妈在气头上,听不进肖琳说的任何一句话,不由分说地骂道:“只会写文章能考上高中吗?能考上大学吗?你这样下去,一辈子都没有出息!你写出的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处?简直就是不务正业!”
肖琳一下子蒙了,她根本想不到妈妈会说这样的话,她不知道妈妈怎么会觉得她的理想竟是如此的幼稚【心灵导航】
为理想而学习
“你以为你是在为我们学啊!你看看,现在社会竞争那么激烈,你如果不好好学习,就考不上名校,考不到名校就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工作,你也别想找媳妇,到时候看你失业、打光棍,喝西北风怎么办……”
这是家长们最熟悉,也最常用的教育方式,并且家长们在进行这种教育时的思路和用语乃至说话的语气都大同小异。
按照常理来说,这应该是一种有效的教育,但事实上呢?
一个初二的孩子曾在某论坛发过一个这样的帖子:“爸妈总让我努力学习,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这似乎是一个可以让我努力学习的理由,但对我来说,这个理由又那么脆弱。因为我可以毫不费力地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既然如此,还需要我好好学习干什么呢?我时常觉得自己活得真悲哀,真没劲。就这样考考考,学学学,到底是为了什么?”
现在的孩子生活在一个物质相对丰富的时代,孩子的衣食是无忧的,家长们为他们描绘的“危机”在孩子们看来不过是像家长们童年时常讲的“狼来了”的故事,孩子们的第一个反应是“不相信”;第二个反应是“即使信,也不怕。”孩子的潜台词很清楚:“你吓唬谁呀?有你们在,能让我饿死吗?”
可见,家长的这种“危机教育”不足以激发孩子的内动力。事实上,孩子之所以这样“空虚”,就是缺乏目标,而没有目标的指引,怎么会有行动的动力?对于上初中的孩子来说,每个人的天分没有太大的差别,之所以造成生存状态的不同,是因为每个人的理想不同,生活的目的不同,追求的目标不同。如果能确立一个目标,并为之奋斗,孩子天分就能像花朵遇到了阳光雨露一样含苞怒放。
所以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应对孩子的理想予以尊重。因为无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只有在为自己的兴趣和理想学习和劳动时,才会以此为乐,乐此不疲。
孩子理想的划分
-------------
一个人的理想往往受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一般来说,中学生的理想可划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第一类,理想肤浅、模糊,没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例如,“我对未来没有什么想法,只想自由自在地过日子”,“我以后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现在还不太清楚”等。这种心态的出现与这一阶段青少年年龄、知识及身心发展水平有关,由于思想还不成熟,再加上教育跟不上,使他们尚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
第二类,向往和憧憬未来,但自觉性不够,有时动摇不定。例如:“父母、老师总是鼓励我奋发图强,看到先进人物的模范事迹我也受启发和鼓励,可是一遇到困难又退缩。”这一类孩子思想主流是向上的,但还缺乏持久性和坚定性。
第三类,认为理想就是将来找个好职业。例如:“我将来就想上大学,找个理想的工作。”这一类孩子把理想和职业联系起来,但往往又把个人的奋斗目标同国家的前途、人民的利益相分离,这就需要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和人生观的教育。
第四类,具有远大的理想,把个人利益与同家的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并且能脚踏实地地去努力。【家长课堂】
如何帮孩子实现自己的理想
-------------
中学阶段是确立人生理想的重要时期,这时就需要父母帮助孩子找到他们的优点并将其变成他们的理想。
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
家长要帮助孩子树立理想,首先要真正了解孩子。家长平时应多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了解孩子真正感兴趣的是什么,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愿和选择。
认真观察因势利导
家长要了解孩子的实际情况,对于孩子兴趣爱好,只要是正当的都应该予以鼓励和支持。并且要善于因势利导,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有意识的激发孩子的理想的火花。当兴趣爱好和志向一致时就会形成孩子的终身奋斗目标——理想。
作为父母,应在日常生活中认真观察孩子的兴趣所在,因势利导,及时为孩子播下理想的种子,并将孩子的理想目标细分为若干个小目标。孩子每达到一个小目标,或者每天取得一点进步,父母都应及时鼓励。
引导孩子多读名人传记
为了帮孩子树立理想,家长可以多给孩子讲一些名人成才的故事,引导孩子多读一些名人传记,并撰写心得体会,让孩子汲取名人的精神力量,渐渐树立自己的理想,并为之奋斗。
帮孩子寻找生活的真谛
对于家长来说,首要问题并非是去帮助孩子树立理想,而是帮助孩子认识社会、感受生活。孩子对社会的认识深刻了、对生活的感受丰富了,自然就会有自己的理想和人生目标。等孩子有了独立的思维,他就会发现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并会为之而奋斗。对父母而言,帮孩子寻找生活的真谛,就是教给孩子如何树立理想。至于孩子的具体理想,相信孩子会给我们一个惊喜。
要渗透到家庭教育当中
除了正面的、有意义的理想教育之外,还要有大量“无形”的,为孩子们所喜闻乐见、有潜移默化效果的教育方式,多管齐下。如常带孩子去参观、旅游、进行社会调查等等。这些都可以把理想教育的内容渗透其中。而且家长也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给孩子们以熏陶和影响。【教子有方】
当孩子的理想不符合要求时
-------------
肖邦是19世纪波兰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被誉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
肖邦的父亲一生坎坷不平,为了下一代不再步自己的后尘,他对儿子的期望很高。他希望儿子将来能有一官半职,甚至能当上部长、总统。为此,父亲加紧了对儿子的教育。
然而,令父亲大为失望的是,儿子并没有按照自己的愿望发展,而是从小就表现出对音乐的爱好。一想到音乐家常常与贫穷为伍,父亲实在难以接受。于是,他极力想把儿子的爱好引到自己期望的方向上来。
但不管怎么引导,肖邦除了音乐之外,对其他的都不感兴趣。面对这样的现实,父亲失望之余,不得不冷静下来,进行一番思考。他发现,儿子对音乐非常敏感,投入的热情也十分高,是块搞音乐的材料。在这样的情况下,父亲决定不再反对儿子学音乐,改为全力支持。
父亲为肖邦请了一位严格的音乐老师。在老师的指导下,肖邦的音乐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钢琴演奏水平达到了一个喜人的高度。在1818年2月,8岁的肖邦就在华沙音乐会上进行首次的公开演奏。评论家们对肖邦的琴技给出了极高的评价,其中一位甚至说:“我活了这么久,还是第一次听到一个8岁的孩子演奏出这么好的音乐。”
14岁时,肖邦拜当时波兰著名音乐教育家、作曲家约瑟夫 埃尔斯纳为师,学习音乐理论和作曲。从此,肖邦的作曲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17岁时,他进入埃尔斯纳担任院长的华沙音乐学院正式学习音乐。从此,一颗音乐新星冉冉升起,照亮了整个欧洲,乃至全世界。
家教点睛:
家长都会凭着自己的经验和教训,为孩子设计一个“好”的前程,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发展下去,最终成为一个名利双收的优秀分子。但是,由于孩子的兴趣爱好不同,也由于孩子的天赋和秉性不同,真正能够按照家长的要求成长的并不是很多,即使有也存在诸多不如意的地方。所以,当家长发现孩子有新的选择时,就要重新考虑自己的设计。在处理这个问题上,应以尊重孩子的选择为第一,除非孩子选择的是一条死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