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总会遇到这样一类人,一边说着为你好,一边大声讽刺挖苦着孩子的过失和错误。
"从来没有见过这么没脑子的人啊"
"所以我就说你幼稚的可以,这事能这么办吗?"
"你说你还能干点什么好!"
"从现在开始你不要再插手这件事了,别多问,说了你也不懂!"
重要的是说话时的语气神态都透着你一件事都做不好的不屑感和莫名的成就感。似乎打压他人使自己产生了巨大的快感和一种身份的象征----我是你父母知道吗?我有权利以这样的方式指出你的错误和不足。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没人愿意用这样方式接受别人的建议和帮助。这样的方式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即使你是对的,我也要和你对抗到底。
如果你听过或说过类似的话,那请你一定要在犯错的时候做好准备,因为你也即将迎来同样的待遇。让孩子屈从自己,不是能耐,而是无能。
我们也许会因为工作生活压力大,不经意地将一些负面情绪发泄到孩子的身上,或是太过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孩子处处挑剔,稍有闪失便絮叨不停,又或是恨铁不成钢,在批评孩子时会忍不住“恶言相向”。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言语看似简单,但影响却相当深远。
思想具有能量,语言是有声的思想,所以思想具有很强振波,语言不应该作为伤人的武器,当负能量的语言一出,其实你已经在发出振波,尤其是在忿怒和怨恨时所说的话,那些话都带有很强的能量,再加上负向的振波,结果往往让人意想不到。
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作为一家之主的丈夫在早饭前莫名对妻子发了一通脾气,导火索无非是面包上的果酱没有涂抹,牛奶忘记加热这样的小事,"真不知道你整个早上都在忙什么?!"本来只是一件小事,但是丈夫似乎并不准备善罢甘休,坐在那里边吃边喋喋不休地抱怨。丈夫终于觉得说的足够多了停下来看手表,时间来不及了,丈夫匆忙赶去上班了。妻子的怒火无处发泄,看到还在磨蹭没有去上学的儿子,她生气的训斥催促他,大骂他是窝囊废,天天慢吞吞的没有一点效率,什么事都做不好。一边让他背上书包赶快去上学,一边让他把饭吃完...
儿子不知所措的看着妈妈,莫名受了一肚子气,只好悻悻的出门了,上学路上看到的花儿鸟儿都那么令人生气,甚至是平时最喜欢的小花猫看起来也那么令人心烦,忍不住想要踢它一脚...
这在心理学中有专业的名词----踢猫效应。坏的情绪和行为都是可以传染的。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是成熟的表现,也是对家人对朋友的生活态度。
可怕的是成年后的儿子延续着父亲的恶毒语言表达自己对子女的爱和教育,成年后的自己对家庭的责任和幸福感不强,表现淡漠疏离。孩子的心像水泥,早期的评价会固化一辈子。成年后,即使花数倍的精力,也不见得会修正过来。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父母的表扬或批评,会像种子一样深埋在他们的心里,很久很久,甚至终生无法摆脱。
当孩子犯错时,不管你多么生气,多么恼怒,都要努力克制自己的情绪,让自己冷静下来,理智地去面对。不要给孩子乱贴标签,比如“笨蛋”“猪脑子”等,这样会给他们带来羞愧感。而且如果孩子已经意识到错误并感到愧疚,你的责骂只会减弱他的内疚感。
等到我们和孩子都心平气和的时候,再用尊重、鼓励的语气和孩子沟通他的错误,一起分析、反思失败的原因,并进行改正。请记住,给孩子提供切实的帮助比无谓的责骂有效得多。
赞美永远比责骂更有意义,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