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杭州,猝不及防的灾难变成重新审视自我的契机,在家的中后周期,仔仔细细阅读了很多枯燥的资料,伴随着内心的复杂情绪,倒是意外的,更想明白了一些事。
关于教育,终于坚定了一个信念:要投入更多的钻研在保证“精确度”上。包括我自己在内,我们从小被灌输的勤勉理念,其实无形中植入了一个并不准确的潜意识:好像努力的姿态是万分重要的,而足够的时长则是它的最好证明。
不对,如果一个孩子能在3小时内精准完成某一项练习,为什么非要让他/她坐在书桌前满6小时?在广泛误导之下,教育系统本身推卸了一个责任:我们能不能找到最佳的刻意练习方式,让时间本身的效用性变得更强?西方顶级的技能研究团队其实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练习的时间和技能的精进,从来就不成完全正比,因为大部分的练习,很可能是无效的。
这让我想起前几天,一位已报名还未上课的姑娘找我咨询个人的着装用色和风格问题,其实从她的提问语言上,明显能看出她具备较强的思考和复盘能力,但她采取的方式是从百度查询然后结合个体情况筛选信息。我直接回复她在课程之前,不要去百度任何信息了,并推荐了几本美学相关书籍,建议可以把时间投入到阅读这类经典上。粗略计算下,一位对自我形象定位很感兴趣的姑娘,从日常信息搜索、衣物购置再到经验总结,这当中所需要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其实远超过大家的估计。但糟糕的是,她的信息池本身就存在很大的误差,从前端就开始跑偏的方向,再反应到后续的环节上,练习的精确性,早已耗损了不只一半。而这样的情况,在任何领域,都时时发生。
所以,当大环境都在预测教育走低的一年,我反而认为,2020年,系统性的课程教育应当被放到很重要的位置。因为这一年,将会是非常显性的,宏观环境“逼迫”个体自我审视的一年。技能和时间的价值变得愈发重要,如何减少大量无系统性的重复动作,如何找出事物的核心脉络,如何节约自我的认知资源都将变成之后几十年无比重要的议题。
当然,反向的,教育者本身更应当提升对自我的要求,大大方方的卖课,但没必要总是通过加强人们的“匮乏心态”或拔高“阶级感”来达成目的。所以今年我对自己提出的要求,是更多的真诚且精确表达。昨天听一位商业咨询公司创始人讲课时,听到一个挺喜欢的比喻:判断一个人的商业咨询靠不靠谱,可以看看这个人有没有在用他的商业咨询思维在经营自己。今年,也会是我本身更加投入实践的一年,把自我当作最好的“实验品”,用过往所输入的去切肤生活,才会有更真实的内容去反哺教育。
祸兮,福之所倚,这一年,咱们边走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