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阳历2017年最后两小时,站在年终岁末的路口,心中充满感慨。这一年,我的初心在文学路上放飞,我又找回那个丢失在半路上的自己,找到了勇气和智慧,我又看到自已一双澄澈的眼睛。
暮然回首,心中有份喜悦和温暖的感动,以及文字带来的快乐,只想在今天与朋友们分享,愿我们2018继续前行,一路踏歌,与梦同行。
年少时侯的我喜欢文字,喜欢看书,听爷爷讲故事,喜欢写日记,后来为了工作、成家立业的我,为了家,孩子和生活放弃了写日记的爱好,空闲时,但我总不忘看看报刊杂志和小说,2014年用上智能手机的我,有了微信,总喜欢配个图片,写点短文,常有很多朋友跟帖、点赞、留言。
三毛的话一直是我的座右铭:“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的时候,自已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天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
直至2016年岁末,我在同学群看到学友君仿,发了一篇链接散文《厌雨》。文笔细腻,真情感人,一看作者介绍是家乡枞阳人,是会宫中学的老师,名叫周伶俐。她的文章发表在公众号《东方散文》平台,心里从对作者的欣赏,就有种想认识作者的念想。
我就私微我同学君仿,问她是否认识作者,君仿回我信息说,作者是她小学时的同学,她说帮我联系,推荐我加了她的微信,伶俐很客气的和我打了招呼,和她聊了文字的话题,后伶俐拉我进了东方散文群,刚进群就有人问伶俐我是谁,伶俐说起了我,原来也是我的乡友周海和侯朝晖,我被他俩的热情而感动。心中就有了份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感觉。
从此我们伵人就成了文字上不离不弃的好朋友,他们仨都是高中同学,毕业于不同的大学,才华横溢,文字各有千秋,海兄工作于合肥某银行,侯兄在池州市经营书店,伶俐在家乡任教,而我远在申城。因文字我们伵人成了好朋友。
因为文字我又从东方散文群认识了家住内蒙古包头市,做钢材生意的高姐。
某日,当我写好的一篇文章《乡愁》不知投到哪个平台合适,在高姐的介绍下,我将文章投到《文学百花园》平台里邮箱,加了编辑付红兰老师的微信,一个星期不到,经过审稿,平台发了我的文章,第一次看见自己的文章用链接形式展于平台,激动无比,第一次收到主编帅老师用红包形式发我的稿费,如同中了彩票,感觉自己的文字有价值。
后又投了几篇,帅老师私微我说,说我文章点击量都有一千多人,他建议我参加平台举办的征文大赛,在全国各地成千上万的作者中,我的那篇《江南梦》在2017年八月份获得了三等奖。我并成了《文学百花园》平台签约作者。
2017年元月份高姐又向我推荐了《红罗山书院》公众号,我在第一时间关注了书院平台,从平台介绍中我又加了编辑安然的微信。高姐又推荐我认识了书院院长姚国禄老师,高姐说,姚老师是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有多篇散文作品收入全国中学生阅读教材、著有诗集和散文集,著名作家,现工作于河南正阳电视台。
听高姐怎么一说,我心里想,活了大半生的我,读过很多作家的书,对作家只是个仰望的星星,突然间,一个现代作家就这样近距离与我接触,如同做梦。但高姐推荐姚老师微信名片于我时,我对高姐说:“高姐,他一个大作家,怎么会接受一个草根文学爱好者的微信,我不敢冒昧去加。”高姐说:“你加吧,我已请示过姚老师了,他人很谦虚、随和的、文质彬彬的,他曾来内蒙古采过风,我们见过面,在一起看过大草原。”
听高姐这么一说,我就信心十足的加了姚老师,姚老师很客气地和我打了招呼,聊了半个多小时。就有种犹如见故人的感觉,读姚老师的文章,他的文笔有余秋雨大师风范!无论读哪一篇姚老师的抒情散文,都有一种让人身临其境的感觉,给人一份深深的启迪。
但社会上很多人追求名利时,而姚老师为《纸上流年》散文集写序言的那段话,让我看到了姚老师淡泊的心灵,看到最好的别人,来学最好的自己。
在这个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似乎都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这种距离让人心若即若离、在人们不能更好地沟通交流的情况下,唯有文学距人心最近,它能在无形中点亮人们的心灯,抚慰人们受伤的心灵,这是它的奇妙之处,也是心灵深处散发的光芒,让人温暖、让人欣慰。
姚老师的这段让我的心灵受了一次洗礼,也感受到一个大作家宽广的胸怀,后来我发书院的文章,姚老师亲自为我写推荐语,能入姚老师眼中的文章,我感觉自己如同站在了星光大道的舞台上。
再说书院的编辑安然,2017年一月份是春节前,我的工作特别忙,再加上家事,一直无闲静心写文投于《红罗山书院》,直至年三十时才写了篇随心的现代诗《过年》,但平台已通知停刊一星期,公众号不再发文了,心里很失落,想念着父母和兄妹的我,恨不得连夜飞回到家乡。
到年三十晚上十点多,突然收到安编发给我《过年》的现代诗链接预览,并附留言:“稿子已审过,破例为你在跨年之时为你发文。”当时好感动,感动安编理解我这颗游子心,放弃与家人同乐过春节,走进书房,敲击键盘为我大年夜排版编文,当文章在新年钟声敲响之时发到平台,我快乐着、感念着!从此的我就认准了《红罗山书院》平台,认准了安然的爱心、以及她为人着想的良善之心,后来的我们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喜欢上安然帅气的文笔,连载的小说独具一格,引人入胜,我又见到一个最好的别人,来学最好的自己。
因为乡友伶俐的一篇散文《会宫中学赋》,我又走进了家乡《文乡枞阳》平台,认识了主编燕子妹妹,因为是家乡人更觉一份亲切,在这里我抒发着对家乡的情怀,对家乡的爱,群里108位乡友,让我感受到的是一份深深的人文情怀,在我心里我就把《文乡枞阳》当成了自己的娘家,而我那些娘家兄弟姐妹早已在家乡为我备好了美酒,等我回去品酒论文。
2017年二月份我又进入了浦东新区新场镇文学社,每个月的文学社讨论会又让我学到上海的文化知识,在社长的努力下,文学社在成校赞助下出了第一期《石笋文学》杂志,当我的一篇《怀念大哥》的散文刊登在第一页时,我仿佛见到了第一缕曙光,后来在文学社周老师推荐下,我又一篇散文刊登在浦东文学报上,当周老师将报纸送到我手上,看到我多年梦终于实现时,我为自已流下幸福的泪水。
无论是家乡平台群,还是在红罗山书院群,在文学百花园群里,以及文学社群,我认识了很多优秀的作者,他们生活、工作在全国各地和海外,我们大家相处如同兄弟姐妹,他们都是各行各业的精英,他们文字功底深厚,文字写得行云流水,妙笔生花、细腻感人,都是我学习的榜样!
一份份志同道合的默契,一份份心有灵犀的共鸣,在他们的文字里,时而大恸、时而微喜、时而寒霜彻骨、时而微风拂面……
十月份在一个偶然的机遇中,我又认识了80后自媒体女孩齐齐,我又走进了简书,我感觉写简书如同年少时写日记一样,随时写,随时修改、随时更新、更文、随时发布。我手写我心,快乐着我的快乐!
进入简书,如同见到了久违的阳光,如同闻到春天里百花香,在这里,我见识到了各行各业朝气蓬勃,努力上进的人,进入了好几个社群,和简友们一起说话,评论,瞬间如久旱逢甘露。心平时,赏美文,品尝万物的声音,颓废时,看励志,看大咖,鼓起干劲,努力像偶像靠近,高兴时,即兴创作,有人喝彩有人鼓励,无聊时,看社评,看各种流行于各大媒体之间的话题,自己当评委,给心仪的文章留言。
总之,这是个万象更新的学习圈子,瞬间让自己的生活饱满起来。感觉自己的时间不够用,当我第一次付费学习,上交的作业早已收回了成本还有盈余,进了简书打开了新媒体,打开了我的视野,让我这个60后也跟上了80.90后的步伐,但我的文章点击量达到4000十的时候,当我的粉丝在增加的时候,当我被人关注的时侯,我感觉自己也年轻了二十岁。
当别人在欢度跨年之时,我从2017年跨到2018年,为的是写下2017年一份份快乐和收获!感恩2017在文字路上一路相伴的老师和文友,2018我们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