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在我的家乡俗称“五月节”。记忆中,这是一个有着很多传统习俗的节日,艾蒿洗脸,门前挂柳条,挂葫芦,系五彩绳....每一个小习俗都渗透着家乡人对传统民俗的传承与热爱,甚有一番风味。如今,又逢端午,对于阔别家乡十载的我来说,这样的节日“风味”渐行渐远,遗憾中,我更加怀念记忆里的端午节。
小时候,端午节的前几天,爸爸会停止出车,留在家里与我们一起过节,对于每个孩子来说,能够在特别的节日与家人共同度过是非常幸福的事。妈妈也早已为端午节的到来做好了准备。
粽子作为端午的节日食品,是必不可少的。为了保证粽子的粘稠度,吃起来更有劲道,妈妈提前几天将江米泡上,每天换水,经过“洗礼”的江米变的更加白盈盈。粽子之所以如此清香,粽叶功不可没。妈妈挑选回来的粽叶总是质地上好的,经过清水的洗涤,粽叶清香四溢,光泽明亮。再配上一盆红通通饱满的枣子,绿的叶,白的米,红的枣,这些材料的光鲜亮丽,色泽分明,就已经蓄起了端午佳节的氛围,加之枣的甜香,粽叶的清香,江米的酸香,人们喜爱的传统端午食品粽子呼之欲出。妈妈和奶奶是包粽子的能手,捻起两片粽叶,交叠卷成斗状,丢进一两颗枣子,填入江米,包紧后用棉线扎紧,一颗颗绿绿的可爱的粽子瞬间成型。在她们熟练快速的制作后,满满一盆粽子,犹如一个小山丘跃然呈现眼前,令人垂涎欲滴,期待着他们快快下锅。
五月初四这天,是我们小镇的集市。恰逢端午前一天,家家户户都会来赶集,进行过节的最后采购。我和姐姐特别喜欢同妈妈一起去赶集,在拥挤的人群中艰难前行,挑选所需物品,也是别有一番趣味。小时候并不懂这种生活乐趣如何作以描述,只是觉得凑热闹好有趣。长大后,逐渐知晓这是最接地气的生活,却也只能偶尔用来回味了。
新鲜的肉类、蔬菜、瓜果是赶集必买之品。对于中国人来说,团聚这个词的分量可谓弥足珍贵。每个节日,对于我们来说,不仅是民俗文化的传承,更是每个家庭团聚的纽带。做上一桌丰美的食物,摆上新鲜水果,一家人坐在一起,和和美美的享受一番,是莫大的幸福。为了这份小幸福,我和姐姐总是乐于充当妈妈的助手,跟在她后头拎采购的东西。妈妈会在这天多买一些鸡蛋,因为粽子锅里煮出来的鸡蛋会更加好吃。当所有的吃食都采购完毕,还有一样东西必不可少,那就是买葫芦。按照家乡的当地习俗,端午节这天,门前要挂葫芦。据传说,葫芦有“福禄”之意,可以驱邪避瘟,带来好运。家乡当地集市卖的葫芦,并非真的葫芦,而是比照葫芦的形状剪纸而成,带有穗子,多以红色,粉色为主,妈妈会依照家里房子门的大小和数量,分别买上大小各几个的葫芦。当所有物品采购齐全,母女三人便带着满载而归的这份满足,兴高彩烈的回家了。爸爸和哥哥也会在五月初四这天,上山采一些艾蒿和柳条,留给第二天到来的端午节所用。
端午节当天,早上起床之后,爸爸就会让我们兄妹几个逐个用采来的艾蒿洗脸,以驱蚊蝇,祛湿寒。妈妈早已将粽子鸡蛋下锅,听见咕嘟咕嘟的沸煮声,闻着满屋子飘着的粽香,兴奋又期待。爸爸利用开饭前的空挡,带着我们几个孩子在门前插上柳条,挂上红红的葫芦,院子里很快溢满端午节的浓厚气氛。随着妈妈的一句开饭啦,香喷喷的粽子、鸡蛋已然摆上桌,我们迫不及待的剥掉粽叶,洒上些许白糖,咬上一口,清香绵滑的粽子顿时满足了期盼已久的味蕾,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专属于端午节美食的快乐。除了粽子,鸡蛋,妈妈还会做上些可口的菜肴,就着一桌的美食,爸爸会喝上几杯啤酒,在我看来,这才更具过节的气氛。而我也会大胆的讨一小杯啤酒,满足自己的好奇,纵使引来家人对我“馋酒”的调侃,但是内心始终美滋滋的,能够和家人一起快乐的过节,真的很幸福。
小的时候,端午节前后,家乡总是多雨,老人们告诉我们这些小孩,下雨时,把五彩绳丢到某个地方,等雨过后,五彩绳就会变成蚯蚓。那时不懂是何缘由,总会在雨后和姐姐们跑去丢五彩绳的地方,看它是否变成了蚯蚓。结果,往往都是应了老人们的说法,我们真的看见了蚯蚓。于是,这样的传说扎根于我们孩提心中,深信不疑。长大以后,虽然懂的越来越多,却依然喜欢小时候听过的传说,喜欢传说特有的神奇色彩。
端午节,年年过,然而在家乡度过的端午节仅十几载。那些家乡节日特有的习俗,以及和家人共度节日时光,所特有的乐趣和开心,随着长大外出求学、工作,渐渐成为了过去美好的回忆。在外,吃过多种多样的粽子,蛋黄味的、豆沙味的、咸肉味的....却再也吃不出家乡江米红枣的美味,再也吃不出妈妈的味道。
又是一年端午,爸爸像每年一样打来电话,他告诉我,家里的粽子,给你和你姐留着呢,冻起来了。我听后,总是热泪盈眶,心窝暖暖。
深情端午,浓情记忆,亲情相伴,始终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