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书,看到关于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
颇有感触。
小时候,父母督促我们学习,要求我们考试高分,无非是想将来能够出人头地,不要面朝黄土背朝天,不要在工厂的机器嘈杂声中日复一日的,用力气换生存。
那是那个年代,农村人最淳朴的希望!
如今,社会生活水平提高,曾经的那种艰苦的岁月看似是一去不返了。而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中国的父母们都渴望把最好的留给孩子,即使一辈子省吃俭用,也要给孩子足够的生活保障!好似,即使孩子们再不济,父母也可以照顾他们,保证他们一世生活无忧。
如此而言,大学似乎也并不是那么重要了。考不考到高分何妨,上不上大学又何妨。那么多些的没有考上大学的,人家不照样活得好好地,甚至不是还有些风生水起吗?考上大学的,又有多少出人头地的呢?还不是上着普通的班,拿着普通的薪水,甚至,一个坐办公室的还不如工厂里打工的一个月的工资多。
有人算一个账,不算上小学初中高中的费用,一个大学生,四年大学的实际消费加上假使高中即毕业参与工作的保守工资收入,四年的成本费用,高达三十多万元。
22岁毕业,工作到60岁,38年的工作时间,能保证上大学的一定就会比高中毕业进入社会月收入高吗?不定的,但是多花三十万是肯定的。
如此说来,从经济出发,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并不是一个合算的买卖。
那么,即使这样,为什么还是要上大学呢?
我确实是有遇见过这样的家长:老师,我们家对孩子没有太多的要求,只要她在学校里不被欺负,开心快乐,成绩好不好,没有太大的关系。
我很肯定,这样的家长是爱孩子的,极度的爱,生怕孩子受到丁点儿的委屈。
然,在我看来,这样的爱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确实裹着蜜的毒药。
我们的确是可以给予孩子物质层面的富足,但是精神上的呢?
我们能给他多少?一个认识不到教育重要性的家长,其本身就是匮乏的,自己都没有的东西,如何给孩子,终究,不过是以爱之名,误孩子一生。
有足够的经济支撑,一世的衣食无忧,怎么就是延误一生呢?
其实,最最根本的原因是,人,之所以为人,渴望的不仅仅是物质的富足,还有精神上的充盈!
人,是具有群居性质的,无法抛离社会而独立生存。
虽然我们一直都有说,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虽然我们一直宣扬,劳动是最光荣的,是的,确实是这样。
然而,我们似乎不应该忘记,在我们所处的这个环境中,是有阶层的存在的,不是吗?
而教育,则是这种阶层筛选的最关键的渠道!
仅仅生活的富足,并不能给人带来多大的精神愉悦,尤其是没有经过自己努力,而是一种一开始就存在的现实,甚至,更容易让人生出比较之心!
因为,无论是谁,总会有比上不足的感觉!精神的不富足,眼界的不宽广,那么,必定会遇到许多无法排解的烦恼,滋生出许许多多的事端!
虽然很多人都诟病中国的应试教育,认为是摧残孩子的身心健康,但是,如果没有这样的筛选,没有这样的社会流动,将会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我们为什么要让孩子接受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
大学里学到的东西未必有用,也未必跟将来成功扯上什么关系,但是大学的体系学习为我们提供了学习方法、培养了学习能力,这是对我们最有用的东西。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生存的能力!
马云在“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接受采访时说,比尔·盖茨和杨致远这种小概率事件不能去学,大学生不读书就出来创业,“总有一天是要后悔的,是要付出代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