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我想谈谈能力错觉,希望自己能从陷阱里爬出来!
我举几个自己的例子。
看完了一本书,过1个月,书里的知识点我能回想起来的没有几个。
做了PPT,写了演讲稿,觉得自己能讲,实际讲起来不流畅,没有渲染力。
为什么会出现明明我学了,我看了,还是不会的问题呢?思考下来,我觉得是能力错觉陷阱,很多事情我觉得自己懂了,其实还是不懂;觉得我会了,其实我不会,这是我认知的一个陷阱,有点像小和尚念经。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因为我对学习的过程没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很多时候对学习的理解是看了我就会,听了我就会。但是测试了就发懵,做起来偏差就很大,没过多久就忘的一干二净,这样也没法形成一套问题方法论刻在自己的脑海里。
看了一些学习方法的书籍后,我意识到一个正确的学习过程是分为3个步骤,输入,内化和输出。
首先是输入,五官输入信息,听,看,摸,闻,尝,好奇心会驱动着自己输入各种信息,每个人的好奇心方向和强弱不一样,所以我看到的世界大部分会和别人不一样。
我们生活在一个触手可得的时代,只要轻轻划几下,朋友的动态,网红的动态,电视剧的更新等等,就可以立刻被获取到。据说,现代人每天获取的信息数量是古代人的好几十倍。
娱乐在生活中很重要,让自己放松身心,但是不能过度娱乐。学习同样也是,输入的信息过多过杂,这个问题就会带来后面的学习步骤没有时间进行,所以尽可能根据自己的兴趣方向去对输入的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宁愿选择少部分高质量的信息,不求多只求精。
第二个步骤是内化,把输入的信息内化到自己大脑里,通过信息内化才会变成自己的知识。内化有几个小步骤:
1.回想和提取练习
我喜欢看书,看书毕竟比回想简单多了,大多数人都是重复在阅读书本或者笔记,这是一种低效率的学习方式。好的回想方式是对于当天学过的知识点和整个内化步骤24小时内回想一次,1个月后回想一次,3个月后再回想一次。
2.测试,这里用的是费曼学习法,你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个10岁的小孩,把学到的知识点讲给自己听,看是否能听明白,如果听不明白就要调整自己的描述,加入一些修辞手法,比喻和对比的方式,修改自己的描述直到10岁孩子能理解为止。
3.思考背景,这个知识点能用来解决什么问题,用批判性的角度思考什么问题是不能解决的。
4.融合,融合的目的是让每个知识点不再像一座孤岛,他们可以互相连接,在各自对应的背景下做迁移,论证和互补,形成一张知识网去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最后一个步骤是输出,输出的方式有很多种,说话和写作,说话可以在参与团队讨论时积极发言,霸占舞台演讲,或者讲给身边的朋友听。写作:可以从每天的工作总结报告开始写,也可以坚持去写有温度和态度的文章。
当你去输出的时候会容易被打脸,这些打脸的高质量反馈会倒逼着自己输入,输入就会形成更好的输出,形成一个良性循环。通过不断的输出练习,知识就会慢慢变成自己的技能。
输入对于每个人来说往往是最简单的,而内化和输出却很费时费力的,所以大脑都喜欢做最简单的事情。
如果你希望获得十倍的成长,就需要付出十倍的努力,当然更需要去做这些费时费力的事。坚持做不简单又正确的事情,我们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成功。
最后我想用一首很洒脱的诗中的一段结尾:
“我不关心你在哪里受什么教育
我想知道,当一切都背弃了你,是什么将你支撑着前行。
我想知道,你是否经受的住孤独,空虚时是否真正热爱独处
--《生活的邀请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