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我会采用一些读书评注的方式,在公众号上做一些文章推送。从字面上文章可能会不好读,但是我相信在持续一断时间后,你会看到我在文字、思路以及思想深度上,再上一个台阶。
这是我阅读《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一书“第1步”章节下的摘录与评述。其中标记了Px的行是从原文是摘录节选的文字(不完全逐字抄录),之后的S代表我的点评。整体而言,第1步首先要求建立一个更加开源的信息渠道,在这些渠道具备的基础之上,作者介绍了一些不同的视角,例如分析或者综合的思路,对材料进行处理分析。同时由于我们无法保证所有素材都未被人开发过,所以又提供了一些更有深度的处理思路;最后,作者从一个吸引人的故事的角度,列举了几个核心经验要点,总体而言是要让故事叙述更有代入感,避免纯粹的上帝视角。因为对于想要看一个故事的读者而言,入戏其实是最好的体验。
注:以后我会采用一些读书评注的方式,在公众号上做一些文章推送。从字面上文章可能会不好读,但是我相信在持续一断时间后,你会看到我在文字、思路以及思想深度上,再上一个台阶。在运行成熟以后,我会把相关的机制在成长会2017推广。
P2 特稿记者在动笔前需要有两三个写作方案;在创作构思的过程中,形象的想象很重要,需要有信息的敏感性。
S:写故事越具体越好,而要写得出来,需要背后的功力。
获得好故事的有哪些渠道?
1 靠阅读“窃取”思想
1.1 广泛阅读
P3 找到与选题相关的出版物,大量阅读,包括专业期刊、待业通讯、学术刊物、智囊团及基金会报告。这上面的进展和思想,往往领先大众媒介。
S:IEEE期刊可以作为信息领域的必备补充读物,相关科技评论的创新成果,需要定时更新;构建一个专业方向上的关注列表,以科研精神维护信息来源。
1.2 随时记录灵感
P3 灵感如晨雾,转瞬即逝。光有剪报没有用,需要有上下文的记录。
S:光记一个标题和关键词往往持久性不强,可以采用语音输入法的方法,快速转换成文字保存。
1.3为选题做档案
P4 要有系统的档案记录,记住来龙去脉。
2 依靠中间人提供信息
P4 高层的人地位太高,看不到下面发生的事;中间人往往反而能提供更多的细节;保持与他们的联系,不要等到需要的时候再联系;不要只按照采访思路去和对方沟通,纯粹的聊一聊也许会更有收获,在对方的专业知识的带去下构成一个想法。
S:对等的互动产生升维,于是可以有更多的可能性;碰撞会产生相互促进的火花。
在原材料渠道扩展后,挖掘写作灵感的方法?
1 推断法
S:立足于一个故事,延着某个维度做伸展,例如更宏大的背景,更深入的原因,并且需要检验原因的可行性;相当于从平地上打出一口井来。这是一种验证假设的分析方式。
2 综合法
P7 找到不同信息可能存在的可能性,挖掘可以产生故事的联系。
P8 发现共同点,把分散的元素汇集起来,包括有共性的人、机构和地方。
S:综合多个方面进行分析;类似于SVM的核函数,通过某种映射变换,在另一维度空间可以看到明晰的界限或者共同点。
如果有些故事被报道过,如何焕发第二春?
1 具体化
P10 只有形象的故事,才能让信息变得具体。
P13 把画架支在自己的后院里,从第一人称视角的视线做描述。
S:具体对于读者是好事,对于认知世界,未必是好事。
2 预 测
P13 事件发生的三阶段要素
2.1 发展:事情开始了
2.2 影响:对相关事物产生积极/消极影响
2.3 反作用:反馈开始出现
对于已经报道的故事,可以在这三个角度着手,选取其他人没有涉及的方面。而且可以分不同的篇章对同一课题进行描写。
3 改变角度
P15 故事和复杂地形的比喻,与我对写作和领土的比喻相似。
站在高山上也许能让我们拥有更广阔的视野,但是在那里我们看不到活生生的人物面孔。
S:鉴于此,写作的动机和宗旨需要预先明确。
构成好故事的核心要素:
1 狗、可爱动物与儿童
S:没什么理由,读者就是喜欢。
2 人物/当事人
P24:当事人的所作所为或者语言中,需要有一些让人感兴趣,但是又和事件紧密联系的信息;新闻本质的要求是脚踏实地,贴近地面的报道。
S:这个时候反而要避免的是上帝视角。
3 推动故事发展的事实
S:紧扣主题矛盾,抓核心,不要带入干扰。
4 人物/观察者
P25 观察者的真知灼见和解释说明在很多故事中非常有用,但是读者对这些很冷淡,使用观察者必须采取谨慎态度。
S:读者喜欢感同身受,不喜欢被教导,都比较自以为是。
5 长串数字是消灭读者兴趣的剧毒物
P26 人们遇到数字思维会自然中断,迫切想要把数据转化成形象化的事物,要用新鲜生动的事实信息描述取代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