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出自《尚书·虞书·大禹谟》,记录的是,大约四千年前,大禹身边的大臣劝谏君王大禹的一句话。
“天道”就是天理大道,就是规律。为什么“满招损,谦受益”是规律呢?这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1.当时,舜把君王之位禅让给了大禹。有一天,舜帝对大禹说,“禹,现在天下太平,只有三苗部落不遵从教令,你去征伐他们吧”。大禹听从舜帝的教导,带着众多勇士去征伐三苗。但是,战事进行了三十天,三苗一直顽强抵抗,还是不肯听命。
这时候,大禹身边的大臣,就给大禹提建议:
有道有德的人才有感天动地的力量,这力量不受距离远近的限制,可以深入人心。“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满招损,谦受益,这就是天道啊。就像是舜帝,早年遭受父母虐待,苦不堪言,但是他从不抱怨反而诚心自我反省,只管提升自己。最终感化了家人。常言道,至诚即神,何况三苗呢?
大禹听完豁然开朗,对这位大臣连忙下拜,说:“你讲得对啊!”
大禹接受了这个好建议,他宣布立即停战撤兵,并且实行仁政。最后,人们不仅不打仗了,还举着打仗用的盾牌和武器,载歌载舞。七十天之后,三苗主动前来归附。
谦,是要处下、能容人。大禹善于处下,所以听得进大臣的建议。而且,大禹面对三苗,后退一步,不用武力去压制三苗,而是实行仁政,就像大海一样,敞开宽厚博大的胸怀,最终也赢得了三苗的信任。这就是“谦卑处下”的力量。
2其实,“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古圣先贤对这一规律的认识与体证,一直流传。在《荀子》中,记载了这样一个小故事:
故事讲的是,孔子在鲁国做官期间,有一天,孔子与弟子参观鲁国历史上比较贤明的君主鲁桓公的庙堂。只见庙堂上有一个底部不平的盛水的罐子,歪斜地放在鲁桓公像旁边。
孔子问守庙的人:“这是什么器物啊?”
守庙人回答说:“这是宥坐之器。”
弟子们不解。孔子指着宥之器,说:“我听说过它。宥坐之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当它里面没有盛水的时候,是倾斜的;水装到适中的时候,它就端正了;但是如果加满水,它就会倾覆。据说鲁桓公总是把它放到自己座位右边,时时刻刻警示自己,不过于自满。”
孔子看弟子们将信将疑,就让弟子往里面加水试试。果然,宥坐之器空着的时候是倾斜的;加水到恰当位置时,它就端正了;继续加水,水满了它又倾斜,水就溢出来了。
孔子感叹地说:“世间的事物哪有满而不覆的呢?“
一位弟子上前向孔子请教:“敢问夫子,有满而不覆的方法吗?”
孔子说了这样一段富有深意的话:“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挹之又损之道也。”
“聪明睿智而能保持愚钝,功盖天下而能谦让自持,勇猛过人而能保持怯懦,拥有天下财富但能谦逊节俭,谦抑减损自己而不让自己达到极点,这就是‘满而不覆’的方法啊!”
月盈则亏,水满则溢。这是大自然的规律,也是人生的规律。所以,孔子说,人像是宥坐之器一样,适中时便端正,过了就有倾覆的危险。凡事皆需有度,过犹不及,确实如此。
3为什么呢?
有什么性质的行为作用,就有什么性质的反作用。比如,一个人追求上进,通过勤苦学习与努力,增强了自己的技能,名利地位接踵而来。一颗追求上进的心,就是行为作用,收获的名利地位就是反作用。但是名利双收之后,难免会生出自满、骄慢之心。就这一颗心冒出来,心里就会升起无数的不好的念头。比如,听不进别人劝,对事情的判断自以为是,看不清其中的利弊;比如,贪别人的赞美、吹捧,受不了批评指责,把自己独立在集体之外;比如,总想证明自己比别人强,有“我对别人全错”的知见,处处对抗,把自己活成了“刺猬”……每一个不好的念头,都在为我们埋下一颗灾祸的种子,这颗种子一旦种下,就为我们的人生带来各种不好的反作用。
因此,在源头也就是在心上起心动念处,要时时刻刻警醒自己。
《尚书》中舜传位给禹的时候,郑重地告诉给他十六个字“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个字蕴含无尽深意,我们挑其中一条最简单的来说,就是小我是很危险的,大我是很微妙的。大我一直在我们心中。
叩问良知,我们能看到自己那些不好的起心动念,甚至不好的知见,也就是我们的小我;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自己本就有无数好的念头,我们本就拥有无尽的大我,无尽的美德。和小我比起来,我们的大我拥有无尽的开发空间。我们的心本可以更纯粹,上升一个台阶,我们本可以更有智慧地利益他人,成长自己。
“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退一步,放下小我,开发大我,靠近天道,生命如此充满希望。
生命如此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