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消费得越多,越像奴隶
大型消费产业通过媒体广告操纵着人的品味,让越来越多的人对消费贪得无厌。人为的新式需求不断涌现,好像一切都可以拿来消费。
随着物质的丰厚,促生了越来越多的消费人,他们不是为了拥有物质,而是为了消费更多的物质,除了朝九晚五的工作外,消费人的其他兴趣基本上都集中在消费上。
他们不会放过任何能消费的东西,从烟酒到影视,从餐饮到服饰,甚至还有讲座、性等等,统统都是他们消费的对象。
那么,消费人的出现,有什么问题呢?真的可以买的越多,越满足吗?
斯坦福教授曾经利用大量实验研究得出结论,并在《自控力》中指出,消费冲动的背后,其实折射了人们内心的空虚以及对生活的无聊感,这他们觉得自己内心空虚、无助,只有通过获取有形之物才会感到一丝心安,仿佛依附这些东西以后自己也变强了。
消费人笼罩在幸福的幻觉里,在无意识里陷入无聊和倦怠不能自拔。但是,你有没有意识到,我们消费得越多,就越像一个奴隶,被日益膨胀的需求缚住手脚。我们误以为刺激和兴奋就是愉悦和幸福,以为物质舒适就是生机活力,把满足贪求无度的欲望当成是生活奋斗的动力。
02 "真兴趣"可以提升我们发展为完整人
兴趣这个词,我们非常熟悉,它要求我们忘掉所有这些和我有关的概念,伸出双手,去拥抱一个和我相对的、在我面前的世界。无论这个世界是一个孩子,或是一朵花、一本书、一个想法,还是任何东西。
兴趣意味着我们要积极主动,但不是现代社会常见的忙忙碌碌。因为忙忙碌碌可能是盲目的,并不是自己积极主动想要做什么事情。
而且,兴趣还有真假之分。真实的兴趣是发自你内心的真实感受,而虚假的兴趣则来自你认为自己应该有的感受。
举个例子,你去报了一个钢琴班或者舞蹈班,有可能是因为你真的喜欢这一艺术门类,真心愿意亲近它。但也可能是因为,在世俗的观念里,钢琴和舞蹈是高雅的代名词,你被不断地灌输这种观念后接受了它,但你并不是真的发自内心地向往它。实际上,我们在很多场合中体验到的都是虚假的感觉,我们总是不断地受到一些文化灌输的暗示。
弗洛姆在《论不服从》中说过,你要对自己诚实,清楚自己真的对什么感兴趣,去培养自己的兴趣,而不是跟风看别人对什么感兴趣,或者别人说什么好就去做什么。
在弗洛姆眼中,一个人想要完成出生的过程,成长为独立的人,不但要学会和世界发生关系、对世界发生兴趣,还要学会自我独立、对自我生存负责。
也就是说,你既不隶属于某一个人,又能因为和世界的关联而对外部世界产生兴趣和爱。很多人社交能力很强,经济能力也不差,但他们不见得就是独立的。
如果,我们这么做了,我们就能像英国哲学家罗素说的那样,达到一种理想人生的境界,那就是:我们在走到一生的终点时,不会有枉过此生的遗憾。因为我们会比只追求权力的人拥有更大的满足,避免被空虚感折磨,而感受到恒久不变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