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冬天,我告别了江南小城的亲友,第一次乘坐飞机来到了特区――深圳。深圳离我生活的小城太远太远,以至于在我心中的印象还仅是地图上那位老人画下的一个圈。曾听来过这里的人形容深圳处处可见宽阔的草坪、直插云霄的高楼,夜晚霓虹闪烁,这里有华丽的服饰、灵活的生意人、众多的电子器件厂、逛一天也逛不完的购物中心……
飞机降落后我的感觉很不真实,因为和安静的小城反差太大,我似乎坐着时光机突然降落在一个十八年后的地方。无法想象出它的繁华,也无法想象温暖如春的冬天是什么样。同航班的深圳女人下飞机前就脱去了厚厚的外套换上了轻盈的夏装,她们三三两两走着,讲着我从粤语歌唱片中听过的“白话”。她们是回深圳的家了,我的家却在登机的那一刻远离,身上的厚棉衣让我热的有些冒汗,内心却因到达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而恐慌地发抖。
坐上机场巴士辗转两个多小时后到达罗湖区一间空无一物的合租屋,这里是同学帮忙找的落脚点。当天夜里十一点多我还在楼下的杂货店里买被子脸盆等生活必须品,凌晨一两点饥肠辘辘才想起去24小时便利店买点吃的。都说深圳是一个小渔村,可跟我刚离开的小城比起来,它宽广、热闹非凡。
转眼就过年了,好像是大年初二吧,在深圳的几个同学提议出去走走,感受过年的气氛。可看看我们周围真是冷清,合租的人都回家过年了,街上也没什么人,深圳是最早禁放烟花爆竹的城市,大街上没有我们在家乡里能听到的鞭炮声,我们上哪儿找热闹啊?同学毕竟比我先来深圳一年,他们听说南山区有个华侨城,建了几个人文景观,还没机会去过,就提议去那里看看。
就这样我们从罗湖的东门出发,换乘了两辆车来到了南山区华侨城。第一次对深圳这个沿海城市有了从东到西的纵深印象。随着公交的疾速行驶,我们看到的绿化带渐渐比马路还要宽阔,深南大道上更是绿树成荫,好像车辆将载着我们驶入原始森林。茂密的绿色让我有了远离都市的清凉感觉,那猛然间跃入眼帘的红灯笼和硕大的中国结让我想起家乡门上的春联,心里不知不觉升起一股暖意。
民俗村的入口没有看到传统景点的显耀大门,而是几座木质屋顶的房子,很有特色地错落分布在石阶上,售票厅隐于其中,还有挂满民族工艺品的小商铺。喜欢古楼、古寺、古城墙和民俗特色的我看着那些红红绿绿的手工术艺术品觉得来对了地方。
进了民俗村的广场,看到了瑶族、侗族、纳西族、黎族等少数民族的村寨,二十多个少数民族的服饰、风俗、文化和房屋特色在像一本立体画册集中呈现在我们眼前。演员分别来自各自的民族,各村寨可说是各民族原汁原味地展现,让我们身临其境很是兴奋。藏族的喇嘛寺前有一排转经筒,我们好奇地用手拔弄着,只见转经筒一个接一个飞快地旋转着,听着寺里传出的经文,好像看到了千里之外的布达拉宫。印象最深地是在摩梭人的木椤房前,来自摩梭族的男演员敲着大鼓,女人则跳起了甩发舞,鼓点的强烈节奏和舞蹈的奔放让观众很受感染。摩梭族演员说着出人意料的标准普通话。他们热情幽默地与观众互动,吸引了不少游客上去与他们击鼓共舞,我们也渐渐无拘无束地融入了舞台。还有哈萨克族的姑娘们穿着精美的民族服装在毡房前跳起了美丽的新疆舞,分不清是姑娘美还是舞跳得更美。这些表演质量不逊于央视春晚的舞蹈呈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这些普通游客也享受到了异常精彩的演出。
夜幕开始降临,我们在越来越热闹的民俗村里渐渐找到了过年的感觉。远处的大草坪上聚集了很多人,那里即将开始篝火舞。不知哪里的音乐响起,篝火被点燃,素不相识人竟然那么自然地拉起了旁边人的手,围着跳跃的火焰哼着歌跳起了舞。大家都是陌生的,却在瞬间统一了舞步,手拉着手左走几步右跳几步,篝火印在每个人的脸上无一例外是欢快的笑容。那一刻,我忽然觉得民俗村像一个怀抱,以它热烈而亲切的方式拥抱了我,拥抱了每一个外来者。民俗村里各民族的文化元素丰富了深圳这座新城的文化底蕴,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我一下子喜欢上深圳这个让人欢快的地方。
后来我们的足迹遍布梧桐山、莲花山、大梅沙、南澳等美丽的深圳海滩。深圳是一个森林覆盖面积最大的海滨城市。一年四季的温暖海洋性气候,让爱美的女人们每天都可以穿时尚的裙装。
那年春节,我在给亲友的电话中透露出适应了新生活的自信。也是在那个春节后我很顺利地找到了在深圳的第一份工作。当我身着职业装、捧着文件夹穿梭在蓝色的工作间时,我的心里是喜悦的,因为我已爱上了这座城市,以一个特区人的身份在这里工作着。
深圳是个注重实干能力,自由发展、公平竞争的地方。深圳是个外来人口最多的城市,深圳是座年轻的城市,满大街都是俊男靓女。深圳是最具有活力的城市,五湖四海来的人来到这里很快都能找到有一种归宿感。也正是因为深圳的包容、精彩、创新和美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来者和创业者的聚集。
深圳,是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