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躺平即是正义》一文发表后,经媒体曝光,逐渐使得“躺平”一词被广大青年群体以及社会大众熟知。“躺平”青年作为一个群体代称和生活理念,正在引发广泛讨论。
与拼搏努力争取成功相对,“躺平族”在各种压力面前选择逃避。相比奋斗的收获,他们更愿意过与世无争的生活,甚至一躺了之。从某种程度上讲,“躺平”和“佛系”的社会影响力差异很大,“佛系”代表的是一种无奈和自嘲,而“躺平”则带有非常明显的情感色彩,它代表了当代年轻群体的无声反抗。
看问题要公正客观
5月20日,光明日报刊文,引导“躺平族”珍惜韶华、奋发有为。
文中指明,“躺平”是一种自外于传统主流观念的青年处事方式,定义为一种特定文化现象,更指明此一现象根源于经济社会的转型,有着深层次的社会背景。
文章认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必定会使各行各业都面临变革,智能化时代,个人空间发展受限,竞争更加激烈,资源缺乏的情况下,顺理成章出现了“内卷”。
特定的经济社会发展进展催生了多元化的生活方式,较为丰富的物质文化基础,使得一部分青年群体选择了安逸或相对较慢的生活方式,那么“躺平”式生活方式的催生已属必然。
分析问题需要把握问题本质。
应该看到,复杂的社会环境、日趋紧张的经济因素,还有特定时期青年群体面对的就业、婚姻、生育问题,加之智能化时代为青年群体创造了“躺平”的舒适条件,“躺平”应运而生,就不难理解了。
抨击者意欲何为?
光明日报刊文,定义“躺平”为特定环境特定文化的展现,公正客观的站在经济社会发展角度去分析“躺平”出现的复杂因素,理解青年群体“躺平”之行。
年轻“躺平”被曝光倒是没什么问题,但是为什么却引起了如此广泛的讨论,而且充满着火药味?我想,青年群体“躺平”被否定才是最主要的原因。
《南方日报》就在文章中旗帜鲜明的指责“躺平”可耻,认为年轻人对未来要有信心,不要甘做“咸鱼”,要选择挥洒汗水、追梦前行,用双手创造美好未来,而不是一遇到困难就喊内卷,一遇挫折就喊躺平。王庆峰在南方新闻网上的评论文中指出:“在压力面前选择‘躺平’不仅不正义,还是可耻的,(以‘躺平’为代表的)这样的‘毒鸡汤’没有任何价值”,这更是让职场君怒向胆边生,抨击为“站着说话不腰疼”!文章论调充满了无聊的说教与精神上位者的优越感!
无独有偶,教育界对“躺平”也是有着开炮轰击立场。近日,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长聘副教授李锋亮就指出,千万不能因为不喜欢“内卷”,就采取“躺平”态度,认为“躺平”是极不负责任的态度,不要相信诸如此类的“毒鸡汤”,并且谈及税收、高校运行经费等问题。不知其是站在收割年轻人税收的立场上,还是站在“教书立人”的立场上,到底是不是一个正常的教育工作者。
年轻人无声的反抗
谈问题,要实事求是。一味批判,恐怕不是长久之计。
当今时代,青年群体作为经济发展储备力量,经受多年教育走向社会,面对着毕业走向竞争复杂的工作环境中,即便努力也只能有较少的概率获得进步,这一点认知无疑是非常残酷的。年轻人也是猛士,但是,理想与现实差异那么大,你让他“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无异于缘木求鱼。
而如今很多公司、企业,逐渐暴露资本主义属性。青年群体看不到成长的希望,选择“躺平”本就是无奈之举。常见的宣传体系当中,为了让年轻人持续奋斗,压榨劳动力,便推崇“野鸡变凤凰”的鸡汤文,抓少数典型事例鼓励人人奋斗,这真真是一碗“砒霜鸡汤”。奋斗的年轻人最终发现成长的大门被堵死,小小目标也没有实现,选择躺平妥协,但是资本大鳄们,持续灌输“996”是福报,否定“年轻人将挣钱摆在第一位”的选择,无一不是在为广大青年群体施加压力。
面对着选择“躺平”被否定的郁闷,不忍卒听的“躺平”可耻的说教,想起来被资本“收割”和被企业内卷压榨的种种事例,远望个人发展的渺茫未来,甚至连拒绝被欺骗的选择都给剥夺,年轻人不群起骂你,都已经是在展示高素质了!
终究会觉醒
最近在热播的《觉醒时代》,显现在风云激荡的革命岁月,近代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的奋斗历程,也反衬了当下青年群体意识在逐渐觉醒。
联想到2020年上半年“后浪”的稀烂宣传,下半年“打工人”去白领自嘲,再到今天的“躺平”大讨论,无一不在彰显当代青年群体的意识觉醒,表明自身的立场,而再不是那个被牵着鼻子走,灌着“毒鸡汤”的憨憨少年。
年轻人,才是最有朝气的群体,他们既不是“佛系青年”,更不是“躺平”可耻,他们是在进行无声的反抗,反抗“毒鸡汤”,反抗“以个案代表全部”,反抗“割韭菜”。
年轻人,终究会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