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份,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人民币广义货币供应量达到173.99万亿元。
按照当月汇率折算,人民币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为27.67万亿美元。
查阅了2018年3月份美国、欧元区、日本和英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数据和GDP数据,于是得到了全球五大经济体的对比(见下表)。
相比之下,“美元+欧元”M2总量仅为27.66万亿美元,略略低于人民币的广义货币供应量,而这,还没有考虑到最近欧元兑美元爆贬的因素。
各经济体广义货币供应与经济规模(GDP)的对比。
折算成美元,我们的广义货币M2:2009年超过美元,牛;2013年超过“美元+英镑”,牪;2016年超过“美元+日元”,犇;现在,又超过了“美元+欧元”,
看着现在的十全大牛,时光回到10年前,是什么样子呢?
2007年末这5大经济体对应的数据(见下表)。
就各大经济体货币供应量10年来的变化进行一个对比(见下图)。
另一段:
十年放水,全球低息,全世界的眼球都在央行。只要水龙头不关,企业赚的钱到底是真金白银,还是借新还旧,杠杆杠出来的?复苏究竟健康与否?统统可以被剃掉。
可是再大的洪水,也有干掉的一天:美国终于进入加息周期。但联储表现的磨磨唧唧,因为数据说“通胀”还没来。突然有一天,“通胀”这个煤气罐附近,燃起一把野火,叫做“油价”:从年初开始一路小跑到80美元。油价推高通胀预期,短期利率走高,债主们突然发现剃掉的才是主角。于是一秒钟都没耽搁,立刻对借钱人的流动性加码。结果您也看见了:债市乌云压寨,资金断链雾霾扩散。违约。
我们有多少人接受了人民币是最大的泡沫。下面的剧情有两个方向,但主线都是“衰退”:如果暂时衰退,也许还能期待一个囫囵团圆的结局。如果大幅衰退,那企业营收成长就可以画句号了,PE立刻打回原形。那时候会发现,所有的“利好”,比如上游商品复苏、独角兽、CDR、MSCI...其实都是可以被剃掉的枝叶而已。商品走势一但结束,剧情会再次反转成降息。市场一旦形成降息预期,甚至重燃QE,这部电影该如何收尾,不知。
但是,看着眼前央妈的印钞数字,我顿时心里更有干劲了!
可能还是那句困惑:“长期,我们都死了”——凯恩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