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我是不是所谓“别人家的孩子”,客观地讲,“别人家的孩子”在社会上一般指学习成绩良好,从小到大担任班上的班干部,时常获得“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奖状和各种奖学金,经常被老师拜托帮忙改卷之类的活的人。嗯,既然从小到大的发小说我符合条件,那么就当我是“别人家的孩子吧”。
“别人家的孩子”心里又是怎么想的呢,今天我想谈谈这个。
我家属于工薪阶层,不富裕也不窘迫,零花钱适当,朴素节约。我从小就被“懂事”教育着,而我也早熟地明白父母都盼着我打破我们平凡的局面。所以从小我就努力学习,零花钱除了学习累了买点零食就是买教辅,经常往老师办公室跑问问题,满分100的试卷我理科类一般可以到94左右(初高中)、文科中上。成绩不算特别拔尖,但也够被称为“别人家的孩子”了。我家不强制要求参加补习班,但自己跟父母要求过英语补习班和奥数补习班,其他科目我比较适合自学。就这样保持还不错的成绩升到了高中。怎么样,是不是很标准的“别人家的孩子”哈哈。对了,不要以为学霸没朋友哦,我朋友蛮多的,而且都是跟我一样“优秀”的人,毕竟,小时候只会认为和自己相像的人是同伴嘛。
一个人的人生轨迹由自己做出的各种各样的决定而发生转折。而做决定的因素潜伏在你过去的人生中。
我读初中的时候,班上很自然地分为三类,我所在的“好孩子”团体,“二流子”团体,中间团体。现在已记不清缘由,但我和“二流子”团体中的一个女生成为了朋友,因为班上微妙的气氛,我们俩的关系是半秘密状态。我们之间立场不同却莫名地契合。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会有小伙伴告诉我各种他们那个团体的谣言,不确定真假也不去当面确认就告诉我,让我别跟她玩了。我慢慢地开始介意,不是因为原来她是这个样子的,那些谣言我一点也没有当一回事,我介意的是“别人家的孩子”怎么会跟这种人做朋友,我介意的是我的既定形象会被破坏掉。那次,她第一次趁着我家人不在来我家玩,顺便还带了2、3个朋友,我躲在书桌后,我不知道,我该做怎样的抉择,然后,犹豫着,他们就回去了。其实她本来就没有事前告诉我要来玩,我只是说了句明天我爸妈出去诶,不会煮饭诶,出去吃好了,而已。所以我只需要装作我出门了就好,她隔天跟我说起下次应该提前告诉你的,我却说出:“我知道”“。。你说什么”“我说我知道你来了,我在家”。我知道,这算是完了,究竟是什么让我说出了这样的话,我不知道,我只知道3天后她转学了。有的事,过去了就挽回不了。这是我第一次痛恨自己的身份和立场。
但我懦弱,不敢做出改变,我挺喜欢画画的,高一快结束时我告诉父母我想当美术生。僵持了很长时间之后,我妥协了,对,我太懦弱了。看着他们天天穿着围裙在河边写生,我羡慕不来,这是第二次。这只是对我来说比较大的事件,那些小的事件数不胜数,比如我不得不耐着性子给家里的熊孩子讲题,尽管我一点也不喜欢他们,尽管明明熊孩子就有个赋闲在家的研究生哥哥。“他一天做些研究累得很,你看你家孩子,成绩那么好一定很会教人吧。”比如我不得不辅导成绩不好的朋友做题,尽管我一点都不觉得这能加深我们的友谊,倒是你一成绩上升就说“其实你也没什么嘛,你看,我也不差哈哈哈”,你让我做什么表情。比如我不得不成绩一下降就面对老师的“关爱”,比如假期父母加班不能待在家也不能带我出去玩我也只能表示“懂事地”理解……不胜枚举。我开始慢慢思考,“懂事”、当“别人家的孩子”对我而言意味着什么,我究竟从中得到了什么。
就这样迷茫着,同时不丢掉我唯一的武器,保持着相对优秀的成绩,我升入了大学。进入大学后,我尝试着慢慢寻找出口。看着有人擅长交际和很多人谈心,有人学着我向往的美术并乐在其中,有人是真心喜欢研究自己的专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有人找到了心之所向换专业从零开始,有人在保证自己不会挂科的同时潜心钻研自己的兴趣。老实说,我很,不,非常羡慕你们。可能你们觉得学霸在说屁话啊,成绩好就是人生赢家啊,但我觉得,说句不好听的,你们没有经历过就不要随便下定论。可能有人很适合当学霸,只要这让他开心,但起码我不是,证据就是这么多年,我几乎没有从当“别人家的孩子”的经历里得到过快乐,我不适合,也不开心。或许有一阵子我为我的成绩感到骄傲,因为我打败了你们,甚至可以让你们给我买东西吃好让我给你们抄作业,可,除此之外,我又是什么。
时间流逝得越多,我越发感觉我只是个空壳,这十多年,人生什么都没给我留下,我甚至想不起来课外时间我都在干嘛。我开始审视自己,不会做家务,不会做料理,没有特长,没有读大量的书,没有很多有趣的朋友,没有出远门旅游过,没有见识各种各样的风景和人,只会,学习和考试。我开始变得焦虑,我不敢让自己闲下来,不然我会又陷入低沉。于是我加入了数个看起来逼格高的社团,开始看大量的所谓“必读100本”,并且保持名列前茅的成绩。我很充实,但,我不开心。保持着这样的状态,大一放暑假了,可能因为这是我开始焦虑之后的第一个能经常一个人的2个月。客观条件让我终于冷静下来。我无意识地开始发呆,在发呆的同时乱想。其实我已经想不起来我都乱想了些什么了,我只知道这样下去我会越来越不开心的,我想我需要一个契机。结果其实不是很有冲击性的契机,只是有天失眠了,跑到楼顶上看星星,又开始乱想。不知道是前段时间不计次数的乱想的质变反应,还是星空的催化反应,我的思绪慢慢明了。我的社团很忙,但那不是充实,本来可以2小时搞定的策划,总是要拖成一下午,加上队友也是拖拖拖,效率更加低下,开个会也是要先闲聊一会,没时间了再随便决定一下就发任务,有时各个任务的负责人都联系不到,我在社团里并不开心。我的成绩不错,但那只是假象,简单的考试一周预习加复习,难的考试偶尔听听加猛刷题,坦白说,这比高中的考试都简单,只要求记忆力,可是,我什么都没有学到,我不知道为什么这道题要从这个角度考虑,我不知道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是什么表现形式,我不知道解决这件事具体要从哪个方面切入。我,真的什么都没有学到。我学习相对轻松,但我并不开心。我知道,这不是一个好方法,我在这一年逃避了自己。我真是,呵,只有逃避这一项技能越来越优秀了吗。
大二新学期一开始我就陷入了忧郁期,啊,可能从暑假就开始了。迷茫不安了两个月之后,我做了决定。我退掉了所在的所有社团,另外加入了日语学社和电影社,事实证明我做对了,它们虽然在学校地位不高,但大家都是因为兴趣而聚集到一起,和大家相处很愉快。我不再患得患失地听课,我的应考对策虽然没有变,但我在分析了所有课程之后调整了自己的时间分配,把可以换掉的上课时间都用来充实自己。我拒绝一些联谊,只偶尔和好朋友吃个安静的晚餐,或者一个人去看场电影。泡上一杯茶,读读不是“必读”但我很喜欢的书,和朋友打个电话,看看喜欢的纪录片。我也学着时常给身边的朋友们准备一点小惊喜。也开始系统地学习我一直想学的日语。我已经做好我擦过期末及格线的准备,但我现在是真的很开心,每天都很轻松快乐。我想,如果有人问我“最近过得怎么样”,以前的我的回答会是“嗯……还好吧”,现在的我是“嗯,棒极了!”
但,我不后悔以前的那些岁月。我可能有痛恨过,但不是恨那些给我束缚的人,而是恨不敢打破这种局面的自己。“别人家的孩子”是很羡慕你们,但也得到了一些东西。以前专心学习的经历能让我现在轻易地把玩孤独的趣味,以前交的圈子里的朋友,现在关系也很好,她们也找到了不少自己喜欢的东西,更重要的是,以前被束缚的经历使我更珍惜现在的选择。
我的下一个选择是大二的暑假和朋友一起去走走那些我没能走过的地方,去看看我没能见过的风景。
我现在的生活不精彩但适合我,我很开心。虽然可能还有其他很多东西都还没想明白,比如以后的就业方向,要不要考研等等,但是我现在已经不会焦虑而乱掉阵脚了,好好思考之后,多多经历之后,有些答案自然而然就出现了。
最近读到一句话,很适合作为总结:当你想要加快速度的时候,记得慢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