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先来看定义:
信息茧房是指人们关注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的现象。由于信息技术提供了更自我的思想空间和任何领域的巨量知识,一些人还可能进一步逃避社会中的种种矛盾,成为与世隔绝的孤立者。在社群内的交流更加高效的同时,社群之间的沟通并不见得一定会比信息匮乏的时代更加顺畅和有效。
内卷化(involution),又译为“过密化”,指“农民在人口压力下不断增加水稻种植过程中的劳动投入,以获得较高的产量。然而,劳动的超密集投入并未带来产出的成比例增长,出现了单位劳动边际报酬的递减“的现象。
说人话,信息茧房就是活在自己的小世界中不能自拔,各人自扫房前雪,邻居是谁I don't care。你在北方的寒夜里温暖如夏,我在南方的艳阳里冻得想打架。
内卷化就是停滞不前,不再进化,永远简单重复再生产,没有0-1的突破,只有0-0的盘旋,就像回转寿司里,自动传送带一圈一圈又一圈,却不能像轮胎兄弟一样脚踏实地,走南闯北,偶尔还能抬头看看天。
2
普遍认为,网络的发达,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茧房的形成更加容易。
搜索媒介的高效精准,信息的个性化推荐,使得每个人都能非常容易的获取大量自己喜欢的同类信息,在沉浸式体验的开发动机之下,就会被同类型信息不断冲击,比如某些小视频的应用,一点进去刷,就停不下来了。
如果每个人都只按照自己的心意选择喜欢看的,那么,每个人的世界都只是他们所希望看到的,而不是世界本来应该的样子。管中窥豹,盲人摸象等说的就是类似的意思。
对于只接收某方面观点的人来说,不断的洗脑固化之下,他们的思想就会更加偏激与狭隘,而且没有空间接收新的思想与观念。假如说一个社会也是如此的话,各个社会群体便会分裂。
长期生活在自我封闭的小世界中,就会让人更加盲目自信,思想也更极端,凡是与他想法不对路的就是错的,尤其是得到了同个小世界中人的支持之后,情况更加严重,有可能会把思想上的分歧转变为生活中的极端行为。
所以,你与谁在一起很重要,有时候也要多出去走走看看。
和谁在一起,确实很重要
3
内卷化一词源于美国人类学家吉尔茨(Clifford Geertz)《农业内卷化——印度尼西亚的生态变化过程》。根据吉尔茨的定义,“内卷化”是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
这一概念最早是用来研究爪哇的水稻农业,在殖民地时代和后殖民地时代的爪哇,农业生产长期以来原地不动,未曾发展,只是不断地重复简单再生产,不能提高单位人均产值。
后来,这一概念逐渐出现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种学术研究领域。
含义发生一些细微转变之后,就成了各行各业“堆料”的资源浪费与非正常竞争,而且没有意义。
比如原本学习的竞争中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现在是推前到小学,幼儿园,虽然大家都是亿里挑一,但强中更有强中手,竞争更激烈了,家长们也就更焦虑了。
比如同事加班,领导加班,那我是不是也得装模做样加个班呢,虽然也只是假装在干活,但是走的早了会不会被他们认为我怎么这么不努力呢。“你不愿意做,有的是人排队等着做。”
4
人人个性促成了人人自我,人人自我演变成自我封闭,飞扬的个性应该被羡慕吗,后浪应该被羡慕吗,如果每个人都想做一滴特立独行的水,其结局必然是先被蒸发,只有融合在整个后浪里的水滴,才能长存。
千万个水滴组成了浪花,千万朵浪花组成了潮流,千千万万的潮流组成了洋流,当然底下还有许多永远沉默的大多数共同组成了整个海洋。
更多的人突破茧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也就更加容易突破内卷。
越封闭,越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