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哲学,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辩证法大师黑格尔曾经作过许多生动形象而又耐人寻味的比喻。今天主要跟大家分享【庙里的神】、【厮杀的战场】、【花蕾、花朵和果实】、【密涅瓦的猫头鹰】、【消化与生理学】、【同一句格言】、【动物听音乐】七个比喻。
一、庙里的神
1 “庙”之所以为庙,是因为庙里有被人供奉的“神”。如果庙里无“神”,那也就不成为“庙”。
2 同理,黑格尔认为,一个有文化的民族,如果没有哲学,就像一座庙里,其他方面都装饰得富丽堂皇,却没有至圣的神那样。
3 因此,“庙里的神”是使“庙”成为庙的“灵光”,而“哲学”则是使人类的“文化殿堂”和“精神家园”成为“文化殿堂”和“精神家园”的“灵光”。——哲学史照亮人类生活、并从而“使人类崇高”的“普照之光”。
二、厮杀的战场
1 哲学史上,每个哲学家都自以为找到了“庙里的神”,都以为自己发现了哲学的真谛,宣称自己所理解的哲学才是唯一真正的哲学。所以,哲学家们总是互相批判,哲学的历史就是哲学家们互相讨伐的历史,就像一个厮杀的战场。
2 黑格尔认为哲学(领域)就是一个厮杀的战场,而且是个永不休止的厮杀战场。也就是,哲学史充满着哲学思想的互批判,而且这种相互批判永远也不会完结,不是“每一个杀死了另一个,并且埋葬了另一个”的情况,而是“杀死了一个,另一个兴起,不断往复”。正是在这样不断批判、厮杀的过程中,哲学才得以不断发展、前进。
三、花蕾、花朵和果实
1 现象:花朵开放的时候,花蕾消逝;果实出现的时候,花朵消逝。
2 本质:表面上,这些形式不但彼此不同,而且互相排斥互不相容。但是,实质上,它们的流动性却使它们成为有机统一体的各个环节,它们在有机统一体中不但不是互相抵触的,而且彼此同样重要,都是必要的,正是因为这种必要性,才构成了整体的生命。
也就是:花蕾孕育了花朵,花朵又孕育了果实。这并非一个否定的过程,而是一个“扬弃”的过程,结果果实的过程。
3 同理,哲学史上,后兴起的流派,表面上宣称“拒斥”、“终结”、“消解”、“摧毁”以往的哲学,但其实并非如此。
如果我们从“间断”和“连续”的辩证统一中去理解哲学的历史,就会发现,每个哲学体系的发展,其实是在流变之中,不断地获得了愈来愈充实的内容。
4 拓展:研究方法的发展亦是如此,从文献研究、到量化研究、到质性研究,再到行动研究。每一种研究范式的发展,并不是单纯地否定前面的范式,而是在前面范式的基础上发展、结果,并包含了前面范式的精华。
四、密涅瓦的猫头鹰
1 密涅瓦的猫头鹰,它不是在旭日东升的时候在蓝天里翱翔,而是在薄暮降临的时候才悄然起飞。
2 黑格尔借用密涅瓦的猫头鹰在黄昏中起飞来比喻哲学,意在说明哲学是一种“反思”活动,是一种沉思的理性。
3 按照其说法,如果把“认识”、“思想”比喻为鸟儿在旭日东升或艳阳当空的蓝天中翱翔,那么,“反思”当然只能是在薄暮降临时悄然起飞。
4 同时,黑格尔把哲学比喻为黄昏中起飞的猫头鹰,还有另一层深刻的含义——哲学的反思必须是深沉的,自甘寂寞的,不能搞“轰动效应”。
五、消化与生理学
1 人们普遍有一种误解,认为,逻辑学是教人思维的。而这好像:生理学是教人如何消化的。
2 细细推敲,似乎这一说法的确不妥。人是凭借消化的本性去消化,但是人并不能自发地掌握消化运动的规律,所以需要学习生理学。
3 同理,人本身会凭借思维的本性去思维,但是人并不能自发地掌握思维运动的规律。而逻辑学的学习,是使人“自觉到思维的本性(思维运动的逻辑/规律)”,进而去达到真理性的认识。
4 拓展:认知与元认知亦是如此之理。人本身就有“认知/认识事物”的本性,但我们却不了解“自身认知的规律特点”,因此需要不断学习,去认识自己的认知,这就是元认知。
六、同一句格言
1 同一句格言,在一个饱经风霜、备受煎熬的老人嘴里说出来,和从一个天真可爱、未经世事的孩子嘴里说出来,其含义是根本不同的。
2 黑格尔通过这个比喻试图告诉我们,哲学不仅仅是一种深思明辨的理性,而且是一种体会真切的情感。哲学并不是现成的知识,不是僵死的概念,不是刻板的教条,因此,不可能速成。哲学是一个熏陶的过程、体验的过程、陶冶的过程,是人把自己培养成人的过程,是一件“终身大事”。
七、动物听音乐
1 动物听音乐,可以听到音乐中的音调,却不能理解音调的一致性和和谐性,不能洞察其中的深刻含义。
2 哲学也是如此。哲学不是现成的知识,光凭接受和套用就可以。同样也揭示了形成哲学智慧的艰难!
3 拓展:做研究亦是如此,不是自以为读了点研究方法论的书就会做研究,需要在不断学习、不断尝试、不断行动的过程中,才有可能明白和掌握研究方法的原理和方法,才能深刻体会到具体方法与具体问题的适切性。这是无法教的,是需要通过自身实践去学习和掌握的。
参考文献:孙正聿.哲学通论(修订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