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小时候的冬天格外寒冷,那时的雪经常一下就是一尺多深,瓦檐上挂的冰棱子像列队的士兵,一溜儿整整齐齐,十天半月融不掉。
那时没有取暖器,更不要提空调地暖了。家里采暖就靠火塘,簸箕那么大的一个坑里,树蔸子干劈柴熊熊燃烧。一圈子大人挨挨挤挤,围火塘而坐,一边聊天,一边烘火,手朝前伸着,在火苗子边挥来挥去。
细伢不冷,水缸不凛(冰冻),也就是说,小孩如果感到冷,除非家里的水缸冻住。
我们确实不怕冷,大冬天的寒风呼啸,雪花飘飘,有时袜子都不穿(不是不穿,是没有),只穿着解放胶鞋,手长袖子短,在野外奔跑。
在学校里,在课间休息的间隙,我们就喜欢“挤油”,与其说是取暖,不如说是一种娱乐。很多小伙伴靠在墙跟,一起用力朝前挤,因为前面的人被墙抵着,大家越挨越紧,加上都在用劲,身体很快发热起来。
往往最后的一个人,力气最大,有时悠到后面,猛跑几步,像撞杆倾尽全力冲过去。抵在墙角的人,在众人的冲击下,面色通红,嗷嗷大叫,实在受不了,就挣脱出来,也跑到后面,像炮弹一般垒去。如此循环往复,既热了身子,又做了游戏,大家乐此不疲。
其实,那时是有取暖工具的,就是火炉。火炉有两种,一种是陶制的,这种多数是身穿长袍的老爷爷老奶奶用。早晨,在火塘或灶膛里夹一些火炭,埋在火炉的灰里,老人行走时,就将火炉提在胸前抱着,暖手暖胸。倘在哪儿坐着,就将火炉放在胯前,暖脚烘手。
还有一种火炉用瓷钵制成,将瓷钵两侧钻两个小孔,穿进铁丝,做成三十多公分的提绊,底下垫一些草木灰,夹入火炭,就可取暖。这种火炉是我们小孩专用的,也是我们童年冬天不可或缺的玩具。
明明家里很暖和,我们却偏偏要跑出来,而且还哪儿风大哪儿去,用现在的话说,玩火炉就是玩一种情怀。
对,你没听错,我们是玩火炉,不是指望它取暖。要取暖对小孩来说太容易了,跺跺脚,在枯草坪上翻滚,你追我赶捉迷藏,包括上面所说的挤油,几下子就将热量提上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