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做完手头工作在办公室里闲聊,有同事感慨到这个社会发展得太快,自己已经跟不上时代了。羡慕别人年纪轻轻就事业有成的同时,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或许我们曾经都有一个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的瞬间。新来的领导年纪比你小,自己花费大量心血打磨出来的作品得不到认可,想要换工作却发现自己没有一技之长,生活中的烦心事太多而自己应接不暇……
成年人的崩溃只在一瞬间。我们的自卑可能来源于别人的负面评价、来源于人和人之间的对比、甚至来源于一件没有做好的小事。
“我什么也做不好”、“都是我的错”……自我怀疑、自我否定接踵而至,似乎人生就这样跌入谷底。
1、其实,你从来都不是一无是处,你只是对自己有偏见
你所谓的一无是处,并不是你没有一丁点好的地方和可取的地方,而是你对自己不满。所以,你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其实是在说你觉得自己不够好。
你没有让自己足够自信的优点,没有让自己足够有成就感的能力,你对自己的期待和现实之间有落差,所以你觉得自己不够好。
明确了这一点之后,我们会意识到“一无是处”并非不可改变,我们可以变得更好。
那么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的时候怎么办?
逼着自己认认真真去想自己的优点。
曾经写自我评价的时候我也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毫无优点,于是逼着自己坐在电脑前认认真真去想自己的优缺点,想到什么都立即写出来,结果发现自己的优点远远多于缺点。
暂且不管这个自我评价是否客观,因为,和只看到自己的缺点就会自我否定一样的道理,你找到自己的优点就是对自己做出了肯定,你也就从负面情绪中走出来了。
当你认同自己身上的优点时,你就更愿意不断去强化它,放大它,让它变成自己的优势。因为每个人都喜欢做自己擅长的事情来获取成就感和自我满足感。
比如你觉得自己的优点之一是情商高,那么你在日常生活中就更愿意去展现自己的这一优点,而且你的关注点也会放在自己的情商是否在与人相处和交谈的过程中起到了好的作用,如果效果不佳,以后要怎么改进,来维护自己情商高这一标签。时间久了,你的情商自然而然会得到提升,不管你以前的情商是否真的有自己想的那么高。
所以,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的时候,多想想自己的优点。只看到自己的缺点而忽略自己的优点,这是你对自己的偏见。
2、警惕绝对化思维,那个“一无是处的自己”并不是真实的自己
每个人都会有讨厌自己的时候,当自己搞砸了事情时都会自责。但是不要把“一件事没做好”上升到“我这个人没用”的层次。
一项工作没做好,就觉得自己不适合这家公司,甚至觉得自己根本不适合工作,这就是典型的绝对化思维。一件事没做好可能存在很多客观因素,我们没必要把所有错误都归因于自身。
陈海贤在《自我发展的心理学》一书中说道,绝对化思维的本质就是对伤害的抽象化。
而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其实是对挫折进行了永久化、普遍化和人格化的加工。把“自己状态不好”加工成“自己很没用”,把“自己一件事没做好”加工成“自己什么事都做不好”,把“因为其他人或事导致的错误”加工成“都是我的错”。
所以,“一无是处的自己”并不是真实的自己,遇到问题,要先看清问题的本质,而不要一味地自我否定。
3、对自己高要求的背后是自我厌恶还是爱和期待?
很多急于改变现状的人都喜欢给自己制定完美主义的超人计划,完不成计划的时候也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但是,一味苛责自己并不利于自我改变和自我提升,反而会陷入一边焦虑一边拖延的死循环。一边告诉自己再不努力就晚了,一边害怕面对不完美的自己而迟迟不肯行动。
要知道,成长就是离不开挫折,而遇到挫折不等于一无是处。如果你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你就不会期待自己第一次尝试就能完成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很多的事情,你也不会在做不到的时候对自己说“我一无是处”。
对自己不满到底是压力还是动力,取决于对自己高要求的背后是因为讨厌现在的自己,还是期待一个更好的自己。消极情绪和积极情绪的内驱力是完全不一样的,只有后一种的力量才能持续推动改变,走出“一无是处”的困局。
所以,我们应该怎么办?
摆脱完美主义和非黑即白思维。暂时做不好不代表一无是处,不允许自己失败对你的成长没有任何帮助。
人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会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有针对性的提升自己,把自己的优势打造到极致,努力塑造一个自己满意的自己才是正确的成长方式。
4、正确审视自己
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的时候多想想自己的优点,觉得自己一事无成的时候多想想自己的成就,觉得自己一无所有的时候多想想自己的所得。哪怕这个优点、成就、所得并不起眼,我们也不能否定它的存在,也许它就是你成长的基石。
要记住,你从来都不是一无是处,你只是给自己判错了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