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曹植,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他的七步成诗。身为曹氏家族的一员,他很好的遗传了曹操在诗词歌赋方面的天分,甚至有过之而不及。而作为三国时期魏晋著名的文学家,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与代表人物,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坛上,已经被推尊到典范的地位。他的代表作,如《洛神赋》,《白马篇等》等,无不脍炙人口,为人称颂。陈寿在《三国志》中称“陈思文才富艳,足以自通后叶”,无疑是对他文学素养极大的赞誉。最近因为个人因素,恰巧得空可以对其深入探究一番。
曹植,字子建,是曹操与卞夫人所生的第三子,他的聪慧从小便初见端倪。年仅十余岁,就熟读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并对于先秦两汉辞赋颇有研究。当时曹操势力弱小,在北方尚未站稳脚跟,缺乏可以固定发展的根据地。所以经常带兵出征,四处奔波,家属也只能随军行止。正是这种戎马生活,磨砺了曹植的品行和思维,早早地激发了他内在的文思和才华。所以十来岁的曹植,谈锋健锐,文思敏捷,在应对问题的方式上,表现的像一个成年人。
虽然戎马倥偬,但是曹操对于教育却一丝都不放松。他经常召集儿子们,询问时事政治,诗词歌赋。面对曹操的提问,曹植常常出口成章,对答如流。曹操曾经看了曹植写的文章,大为惊喜,半带疑惑地问他:“这是你找人代笔的吧?”曹植答道:“话说出口就是论,下笔就成了文章,只需要当面询问便能知晓,何必请人代写呢?”文学素养可见一斑。
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对曹植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这不是空穴来风。曹植早年的文风以浪漫华丽,明朗富丽为主,如他在铜雀台落成时所作的《登台赋》。这与他所处安逸富裕的生活环境是分不开的。但是随着年岁的增长,成年以后的曹植开始独当一面。他也开始领兵出征。四处作战。在无数场战争当中,他意识到了现实的残酷和战争带来的不幸。百姓生活的疾苦,人民在战争的铁蹄下水生火热。到处是残垣断壁,荆棘丛生。现实的景象不仅仅带给曹植视觉的震撼,更多的是心灵的转变。使得曹植从原本的浪漫主义诗人,向现实主义转变。这一阶段的曹植,奠定了他一生的诗词风格的基调。相较于曹操“治国平天下”的军旅风格,曹植的文章多以“恩怨相汝尔”的离愁别怨为主。
曹植是个有抱负有理想的知识分子,而且能够带兵打仗,称得上是文武双全。但是他身上文人放荡不羁的气质,阻断了他通往更高地位的途径。各种没有规矩的不理智行为,让他开始被曹操厌恶,最终在世子之争中落败。曹植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甚至算的上军事家,却绝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今天我们不谈孰是孰非,但能够肯定的是,在政坛上的日渐势微,不得重用,让他文学上的风格发生了第二次的转变。原本仅仅是忧国忧民,抒发自己报国的拳拳之心,现在却又多添了一分难以自拔的苦闷与悲愁。作品中的豪迈激昂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悲凉与哀愁。例如《野田黄雀行》、《当墙欲高行》、《赠白马王彪》等,都是这个时期的作品。
曹植在兄长的猜忌之下,处处受到限制和打击,222年四月,31岁的曹植被封为鄄城王,在迁往封地的途中,他写下了著名的《洛神赋》。用纯洁美丽的女神来象征自己崇高的理想,以恋爱失败的描写,寓意自己对于理想不懈追求的最终破灭。他开始感慨人生短暂,命运多舛,以及对于自由生活和追求的向往。曹植从一位满怀抱负的热血青年,转变为用个人悲惨的命运来理解整个社会苦难的思想家。虽然他的诗词歌赋依然大气磅礴,却多一分不忿与苦闷。这一时期的曹植,像极了李白。
因为不被信任,曹植只能以做诗文为乐,写出了诸多脍炙人口的篇章。苦中作乐的他甚至创制了梵呗,这是中国本土赞呗的起源,意义深渊,贡献巨大。从这一点上也能看出,曹植的文学素养是极其深厚的。他对于文学的推崇,与兄长曹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曹丕倡导实用主义,强调文章的实用性。而曹植则更加天马行空,文风华丽。这与个人的禀赋有关,也和多年以来长久的文学积累有很大关系。
曹丕的去世带给了曹植在政治上的一丝新的希望,他暗藏于心中的抱负又开始蠢蠢欲动。但是魏明帝曹睿却没有给予他丝毫的信任,仍然对他处处猜忌,无视他慷慨激昂的上书,不给予他政治上的任用。最终心灰意冷的曹植,放弃了最后一丝幻想,全身心的投入到文学的研究中去,潜心钻研儒家经典。
这是曹植个人的不幸,却成为文学史上的万幸。曹植的一生像极了李白,都是才华横溢,都怀有报国之心,却都因为与时政不和,从高处跌落,最终熄灭了心中对于从政的火苗。曹植的一生短暂且复杂,他经历过荣华富贵,也遭遇了人情冷落。但是没有放弃自己对于文学的喜爱,用诗词歌赋来抒发和寄托自我的情怀。曹植在文学方面的建树,是我们难以企及的,可他的个人文学素养和对于文学素养的积累,却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优秀品质。天赋很重要,勤奋和注重积累比天赋更重要!我们在平日的学习过程之中,必须懂得积少成多的道理。对于曹植诗词歌赋的深入研究,也许是我们学习他优秀的文学素养品质的最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