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详见公众号:点滴本草。
致力于用最通俗的语言交流中医。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第二个特点:辨证论治。
在讲辩证论治以前,首先我们先要理解4个字的意思。
第一个字:病。就是一般我们的理解的病,感冒、咳嗽、胸痹、心衰等等,你能想到的病都可以。
第二个字:症。具体点来说,就是症状的意思。感冒时候出现的发热,恶寒,流涕,鼻塞等等,这些都是症状,是病人主观感受到的不适,注意是主观感受到的。
第三个字:征。具体点来说,就是体征。感冒时候医生让你把舌头伸出来,看你的舌象,让你把手伸出来,摸你的脉象。这些通过客观检查得出来的信息,叫做体征,注意是客观检查出来的。通俗点来说,我们不可能不看,不摸,不检查,就知道自己的舌头是什么样子的,就知道自己的脉是什么脉。除了舌象,脉象,还有体温等,这些都属于体征。
第四个字:证。这个可能有点难。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1)每一个病,从初起一直到痊愈,会经历若干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症状和体征;举个例子,某某同学昨晚淋雨了感冒了,当天晚上出现了恶寒,发热,全身酸痛,无汗,脉浮,这是第一个阶段。因为种种原因不想去看病啊,于是过了一段时间,进入了第二个阶段,症状变了,变成了发热,口渴,汗多,脉洪大。(2)医生根据不同阶段的症状和体征,分析出来这个疾病当前这个阶段的病机是什么,病位是什么,病性是什么,病势是什么。这么多东西,每一点都写下来太麻烦了,于是古人就想了一个办法,用几个字把这些东西归纳一下,于是就有了“证”。比如说上面那个同学的第一个阶段,叫做太阳伤寒表实证,第二个阶段就叫做阳明经证。当然我这里是用了《伤寒论》的例子来解释。书上那些心阳虚证,胃阴虚证,脾胃阳虚证,膀胱湿热证,都是这个意思,它就是对一个疾病某一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做出的一个归纳。
总的来说,辩证,就是根据疾病当前阶段的症状和体征,用“......证”几个字来归纳这个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论治,就是根据病因,病位,病性,病势(也就是“......证”)来确定治疗原则,治疗方法。
中医经过了多年的实践经验,已经给很多病总结了常见的证型,也就是《中医内科学》里那种形式,每个病下面都会罗列几个常见的证型。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病有不同的证型,不同的病,也可以有一样的证型。于是就有了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概念。同病异治相信不难理解,就跟我上面提到的一样,每个病都有不同阶段的,不同阶段的治疗方法当然不一样。异病同治呢,大家是否还记得第一讲整体观念里提到的,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一个病理因素影响的范围,不会局限在一个地方,比如说肾阴虚,可能会导致遗精,也可能导致失眠,也可能同时影响两者,所以不管眼前的病人是遗精,还是不寐,只要辩证为肾阴虚证,就可以用滋养肾阴的方法来治疗,这就是异病同治。
中医的治疗思路即是如此,辨病与辩证相结合,应该清楚的是,辨证论治的奠基人,是传世经典《伤寒杂病论》的作者张仲景先生,虽然《伤寒杂病论》全书从未提及辩证论治这四个字,但所有条文中,无不阐述着这四个字。正如国医大师张大宁先生提到“张仲景之所以被称为医圣,之所以伟大,其根本原因不仅在于他的经方有效,不仅在于他写的《伤寒杂病论》,而更重要的是他是第一位科学地把零散的症状、体征,归纳为若干证,并以此制订了治法与方药,换句话说,他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奠基人。”当我们切切实实地入了中医的大门,当我们有了一定的基础,一定要去研读《伤寒杂病论》,它是我们更上一层楼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