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很佩服也很欣赏那些能够每天坚持做手帐的人,可以通过剪、贴、写、画来记录一件事或者只是一个简单但是让人感到赏心悦目的To-do list。最近在微博上码了很多有关手帐的安利,甚至在某宝的收藏夹里添加了很多贴纸和胶带的店铺,但是暂时还没有实际行动。希望2017年可以把那些在我脑海里转悠了很久的精美手帐变成生活中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
随着朋友圈、微博、微信公众号、知乎等等媒体形式的出现,我们对写作的理解已经不仅仅是局限在学生时代的作文(论文)和报刊杂志上的文章这两方面,而对“动笔”的理解也已经不是“用有水的笔写字”这么简单。每天我们都被包围在大量的碎片信息中——早晨在路上所阅读的公众号推送、刷朋友圈微博时看到的热搜新闻、深夜里读到的一篇所谓心灵鸡汤......这些公开性质的文字已经不再局限于官方媒体,个人也能通过“动笔”来分享自己的生活或者对某个特定事物的见解。其实我觉得写点东西一定是有好处的,比如记日记可以把一段或者几段故事在最鲜活的时候保留下来;看完一部电影,完全可以写下自己对一部电影的评论,甚至可以把它分享给身边的人。
我们身边都有那种每天都会发一条“日常”朋友圈的朋友,内容也许是九图的自拍、九图的美食、九图的美景或者是丰富多彩的全天生活。有一段时间我其实不太能理解他们,但是时间长了,我又觉得这挺好的。一方面是因为我这人有一点拖延症,说白了就是懒,一本日记本每天都想记,但是真正动笔写点东西都会相隔十天半个月,所以这种“朋友圈”式日记也是一种纪录生活的好办法。另一方面呢,其实就是“发朋友圈也是一门技术活”——挑照片、排顺序、配文字、加表情、选分组.....在这个过程中,配文字对我个人而言是最难的一项,挑明了说就是不仅要有逼格还要不显得恶心。所以我觉得发超过30词的朋友圈完全可以理解为一种“动笔分享”的方式。当然,以上这些纠结的心理可能只有我这个奇怪的人有,也可能有部分人有,但是心大的人是一定不会有的。而且我这人还有删东西的毛病,可能一条朋友圈发了五分钟十分钟就会删掉,也有可能哪天有根筋搭错了一激动就会把朋友圈清空,所以说了这么多又绕了一圈还是觉得我得调整一下自己对朋友圈的理解。
手帐、朋友圈、微博都是一种分享,无论内容是什么,它都能在某一个瞬间影响你的个人情绪。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很认真地思考了两天这个问题:“我到底要不要通过写东西并且公开分享我的生活或者我的个人观点呢?”想了很多有的没的的东西之后,我突然想起了前阵子写在某篇文书里的关于“sharing”的一些感悟:“ I’m eager to let people know the charm of sharing,and I’ll not only keep on sharing my interest in movie reviewing, but also sharing all the things worthy such as experience, happiness and thoughts as well as rendering help to people in need.” 很多人畏惧“分享”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因为畏惧负面评论,我也一样,我甚至害怕我身边的一些朋友通过我的文字看到了一个与他们眼中的我所不一样的一个人。过去的两年时间里我一共写了大大小小有二十多篇影评,基本上都是字数狂飙型,但是我只在微博上发过一次,其他的影评都是通过某个劣质老旧的扩音器两周分享一次。我还会继续看、继续写,至于对它们的处理,我也会继续想。
其实2016年下半年时间里写的东西很多,但都是有目的的写作,于是乎才产生了现在的这个想法。以后我可能会不定时写写影评和书评或者只是对于某一件事某一个人某一个群体的个人观点分享。我希望自己可以时刻记住,分享不是讨好也不是炫耀,它是一种个人态度,也是一种调整情绪和心态的良药;如果有人还可以从中得到自己所需要的,那就更好啦。
By. 明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