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书影斑斓”(ID:sybl-1975)
文 | 书影君
01
如今流行跨界,每个人都不安分在自己本行里呆着。
书影君见到了冯小刚做导演不过瘾,跑去做演员,还得了个金马奖最佳男主角。
也听说过法学教授开演唱会、运动员做综艺明星、主持人出书当作家。
就连和尚也不安心吃斋念佛,跑到电视台当嘉宾做“艺僧”。
这不,著名喜剧演员黄渤,也做导演了。
8月10日,黄渤的导演处女作《一出好戏》上映。观众反响热烈,普遍赞誉有加。豆瓣上目前已有12万人打分,评分7.4。
这部戏,据说黄渤准备了八年之久,我看完之后第一印象,就是感觉黄渤不是凭借自己的名声来圈钱糊弄观众的。
影片布景、数字特效、人物造型都十分出彩。而黄渤自己也为影片付出了极大的心血,拍摄过程吃了足够多的苦头(荒岛背景,拍摄难度可想而知)。
蓬头垢面、胡子拉碴、面黄肌瘦,就是黄渤在影片中的真实状态。
影片的剧本,我相信黄渤也耗费了自己极大的精力,和极多的脑细胞。因为这部两个小时的影片中,涵盖了历史学、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等众多庞杂的专业知识。
试问,国内有几个导演,拍一部商业片,愿意这么折腾自己?
在讨论问题时,有些人不太讲逻辑,习惯把所有事情一锅烩地来说。
所以,书影君在评价黄渤导演的这部电影时,首先需要说清楚几个基本问题。
1.黄渤是我喜爱的一个中国男演员。
2.一个人做事肯吃苦,和他做好了这件事,两者没有关系!
3.看电影,是个人感受非常主观的一件事。你说好,就是好!我说不好,就是不好!两者并行不悖,不矛盾,没有谁对谁错。
4.一部好电影,首先要能讲好一个故事。
5.评价一部电影好、一个演员好,有很多种方法,但唯一不能用的方法就是:谁不说好谁就是蠢和坏。
如果以上观点我们能达成共识,可以继续交流。
02
首先说一说影片的基本故事背景。
一个公司30人,上有领导下有保安,一起组织出海搞团队建设。
此时太空陨石撞击地球,100米的巨浪将他们乘坐的水陆两用大黄鸭汽车抛到了一个孤岛。而这场陨石坠落的天灾,也是30人死心塌地留守孤岛的原因。因为预测外部世界都毁灭了,孤岛从此就是他们的全部世界。
没有信号,也无法逃离。
每个人现实中的身份属性、财富积累被擦净清零,社会关系重新组织,社会资源重新分配。
这就是这部影片的基本故事背景。
黄渤野心很大,他要通过一部影片,在孤岛末世的背景下,完成如下主题思想表达:
一、讲述时间跨度长达几万年的人类进化史。
二、在蛮荒世界的生存压力下,人性如何变异扭曲。
三、黄渤和舒淇的爱情故事。
一部两个小时的商业影片中,要塞下如此之多的思想干货,难度可想而知。
那么,黄渤做到了吗?不着急,我们慢慢来说。
03
一、先说第一个主题,看看黄渤版的人类发展简史。
1.原始社会。
30人被困荒岛,在失去重归外部世界的希望后,如何生存下去,便成为首要问题。
于是,具有野外生存技能的司机兼导游小王(王宝强 饰演),自然就成为了这个落难团队的救世主。
他能爬树摘果、下海捕鱼,他饲养过猴子,知道如何使一群“乌合之众”守规矩、听指挥。
他为大家找到了可以遮风挡雨的山洞、找来淡水和野果子,他的捕鱼技能为大家带来生存必须的营养。
在荒岛拓荒纪,可以为大家解决御寒和果腹两项基本生存问题,小王成为了当仁不让的“王”。
社会规则便也由小王制定,每天大家统一外出劳动、捕鱼,按劳分配食物。
但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因为在团队中的统治地位,小王自然不再需要外出劳动、采集食物,成为依靠被管理者奉养的“脱产干部”。
而以小王为代表的统治阶层中,还包括了一些依附权势者。比如“论小王统治合法性”理论的创造者文人史教授,比如依靠奉献稀有资源(美女露西)以换取小王庇护的“狗头军师”老潘(王兴 饰演)。
这些人依附在小王周围,形成了一个既得利益集团。他们的共同目标,从带领大家生存下去,渐渐异化为努力维护这个原始阶级社会的稳固,并严酷打击马进(黄渤饰演)这样的异己。
2.经济社会。
此时,在拓荒时期失去领导地位的张总(于和伟 饰演)及身边人,那些现实社会中的成功者,获得了一个改朝换代的机会。
张总意外发现了一个搁浅在岸边的轮船,船上不但有充足的住房,而且食物、燃料等生存物品一应俱全,就连红酒、餐具等享受型物品也应有尽有。
关键船上还有生产资料:渔网。
张总私底下拉拢马进等人入伙,许诺共同寻找回陆地的方法。并在一次公开场合,提出了一个新理论:“人之所以为人,不能仅仅停留在满足生存需求,而应该追求精神需求和更高级的社会管理模式。”而这些,就是他能带给大家的。
在张总的煽动下,一部分人跟随他出走,并在轮船上开始了荒岛社会的2.0版本:资本社会。
在这个社会中,因为生产资料渔网的出现,可以捕获许多鱼,于是带来物质的极大丰富。而张总利用自己经商多年形成的经济思维优势,以扑克牌为货币,制定了一套货币流通体系,并鼓励人们以物易物,进行商品交易,促进了商业雏形的产生。
但是,马进与小弟小兴(张艺兴 饰演)却是这个体制的反对者。他们以为张总会带领他们回到现实世界,却发现张总其实是利用他们来对抗小王,并提供廉价劳动力,利用商业规则来盘剥底层劳动者。
谈判不成,黄渤和小兴愤然出走。
3.科技乌托邦。
片中有一条故事线,就是马进在出发时知道自己买彩票中了6000万,但避难荒岛无法返回大陆,使他心急如焚。90天的彩票兑奖期,就这么一天天倒计时地折磨着他。他挣扎过、抗争过(自制小船试图划回陆地),但最终随着90天的结束,幻想破灭。
于是,马进开始利用从天而降的无数海鱼(天上为啥掉鱼,书影君至今想不通),以及小兴的电器修理特长,开始升级他的荒岛社会3.0版本。
他所建立的新社会,书影君称为“科技乌托邦”。在这里,科技进步、人人平等、按需分配、各尽其能。
当轮船上的探照灯重新通电亮起时,马进犹如摩西降临一般,在光环映衬下,俯视脚下人群,为他们勾勒出一幅寻找新大陆的美好愿景。
而人们信奉他这套理论的回报,就是孤岛上电力的恢复(人们手机可以充电啦)、人群关系的重新和谐,以及对未来美好精神家园的期许。
马进带来的第三次社会升级,主因就是科技革命。电力在荒岛上降临,犹如互联网在现代社会降临,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因为掌握了新科技,压制异己的暴力手段都改进了。
小王的原始社会,需要首领自己强壮,因为他要靠自身的武力来击败敌人及反对者;张总为代表的经济社会,统治依靠身边的打手,以及普通人看不懂的经济调控甚至剥削(比如后期张总搞的货币超发和通货膨胀)。
但在马进创立的科技时代,暴力也升级换代了。只要威胁一个人不再给他提供电力,对方保证乖乖听话,根本不需要依靠暴力血腥镇压。
看到这里,我想到了以色列历史学家赫拉利新出版的《今日简史》一书中,就表达了对掌握海量大数据的高科技公司的担忧。这些科技巨头,可以利用技术操纵选举、影响政治、影响人类思维甚至情感,最终可能成为新一代统治者。
二、再来说说人性之恶这个主题。
许多人拿《一出好戏》与经典反乌托邦影片《蝇王》做对比。两部影片的背景,都是人群脱离现实社会,落入荒岛求生。在法律及道德约束消失、求生本能爆棚的环境下,人性中残酷血腥的动物本能开始激发,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成为荒岛上的唯一普世价值。
而两者不同的是,《蝇王》故事设定一开始人们还维持着现实社会的规则与彼此的关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存的严酷,人性开始转为恶。而《一出好戏》则恰恰相反,众人刚踏上荒岛,便立刻将现实社会的规则约束抛弃,跑步进入了原始社会。随着剧情的发展,社会形态才开始逐步升级。
从逻辑上来讲,我个人觉得《蝇王》更为符合客观规律和真实人性,而《一出好戏》的故事设定则有些像历史教科书了。
张艺兴饰演的小兴,一直作为马进的跟班,老实可靠,对马进言听计从。自从跟着马进创立了科技乌托邦,便开始迷恋上孤岛救世主的迷幻感觉,并逐渐“黑化”。
在现实社会中,他俩人都处于社会底层,属于典型的人生失败者,是同事老板嘲讽鄙视的对象。而在孤岛上,在他们创造的科技乌托邦中,两个人寻找到了被人需求与崇拜的感觉。
正如小兴所比喻的,现实世界里,他俩就是一坨屎,而在这坨屎被冷冻住时,人们就会当成冰激凌。只要不在现实世界里融化掉,谁又在乎他俩这个冰激凌其实是一坨屎呢?
于是,在司机小王意外发现陆地世界并没有消失,每隔12天还有一艘游轮路过荒岛时,马进和小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将小王“精神病化”。以小王精神不正常来否定其言论的真实性,试图掩盖真实,继续糊弄任人摆布的一众人群。
这种人性之恶,影片表现的淋漓尽致。即便经过数万年进化和文明洗礼,但人类始终无法摆脱体内与生俱来的动物基因。一旦环境达成,动物性立刻会从人类体内狂奔而出。
这不是道德问题,也不是法律问题,而是一个生物进化的现实。
三、最后说说黄渤和舒淇的爱情故事。
马进在剧中一直喜欢公司的同事姗姗(舒淇 扮演),但姗姗即便自己离过婚,依旧不拿正眼看人生失败者马进。荒岛之上,马进和姗姗的爱情戏一直尴尬地进展着,我看不到一点心动、一点爱情,只看到一个不那么坏的小痞子在不断纠缠一个美女。
所谓爱情,就是一个人愿意为对方付出甚至牺牲自己,而剧中马进对姗姗的爱,仅仅表现在为对方打鱼、叠千纸鹤,以及跳一段舞蹈。
马进这种对爱情的理解水平,更像是中学生对爱情的懵懂无知。以为愿意给对方一块自己珍贵的糖,就是爱情。
04
至此,再次重申文章开头所说的几条共识。
黄渤是我喜爱的一个中国男演员。
评价一个人的作品时,不应该掺杂他为这部作品付出了什么,更不应该掺杂对他本人的喜爱或厌恶之情。
看电影很主观,你认为好就好,我认为不好就真不好!并行不悖,没有矛盾。
所以你不要和我争论,我也喜欢黄渤,希望他的电影好看。
我们应该回到影片本身、故事本身来评价。好电影要讲故事而不要讲道理,那么我们想一想,《一出好戏》的故事讲清楚了吗?基本逻辑通吗?人物设定合理吗?
很可惜,在这三个标准上,我都看出了问题。
黄渤导演的这部影片,所要表达的命题太过深刻与弘大,影片中道理讲得太大太满,于是出现了如下问题:故事形式模糊不清、角色单薄站不住、剧情发展硬伤多。
先说第一个问题。
影片开头,巴士客车在海上遇到巨浪时沉入水下,并跟随巨鲸冲出水墙的特效画面,令人叹为观止,此时我感觉这是一部喜剧科幻片。但接下来荒岛之上的社会进化,又让我觉得这是一部有深刻思想的黑色幽默片。随着一大堆海鱼从天上倾盆而下,我闻到了浓浓的魔幻现实主义影片的味道。最后,30号男女,身穿病号服一样的条纹衫,在阳光下迷醉共舞的镜头,又让我感觉这是一部乌托邦式的艺术影片。
如此混乱的影片类型,让我无所适从。
观看一部电影,观众是会有一个情感预期的。看周星驰、沈腾的喜剧电影,我就是捧着爆米花准备哈哈大笑来的,你突然冒出一个女鬼贞子,嘴里还大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搞什么鬼?
今天看到一篇影评,居然列举证据一大堆,言之凿凿地断言,《一出好戏》是恐怖片。除了马进,其实所有流落孤岛的人都死了,整个故事都是受灾难刺激得了精神分裂症的马进幻想出来的。
当然,所有观众也被导演黄渤骗了。
哎呀,电影要看到这个份上,除了沦为少数高智商人群的专属,普通观众咋还再好意思看?反正看了也是错,看了也看不懂!
再说第二个问题。
从天而降的那场鱼雨,帮黄渤建立了“科技乌托邦”的经济基础,但影片完全没有交代,这些鱼都是从哪里来的。
张总带领一部分人出走,去建立经济社会。靠武力轻松维持统治的小王,为何不继续依靠武力阻止张总的叛变?
小王在影片开始就说了,整个岛上他都看遍了,没有发现出走的道路。那么小王为何没有发现那艘如此显眼的巨大轮船?
马进和小兴一句“小王疯了”,人们就全信了?基础何在?小王为何也开始配合着大吵大闹、疯疯癫癫?
30号人荒岛生存100多天,饮食营养完全跟不上,却没有明显的面黄肌瘦、蓬头垢面。相反,姗姗甚至天天衣衫整洁、光彩照人。常识何在?
不一一列举了。
一部电影,如果在细节上犯了常识性错误,或者故事逻辑不通,观众就会觉得很“扯”。而一但观众有了这种“扯”的感觉,他对影片就没有代入感了。
书影君就是在影片中这样奇葩细节的再三提醒下,开始走神,并四处观察观众的。
让观众出戏走神,这是一部影片的大忌啊。
最后说第三个问题。
因为剧中人物的主观意志要服从于导演的意图表达,于是每一个人物的思想脉络、喜好厌恶、性格转变,便缺乏了合理性和逻辑一贯性。
这部有30个演员的群戏中,我看到的不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而是一张张握在导演手中的牌。打出哪张牌,不是这张牌自己想打出去,而是导演让它出去,整体剧情需要它出去。
福楼拜在创作小说《包法利夫人》过程中,当他写到包法利夫人之死时,甚至伏案痛哭到不能自已。这个人物的死,不是作者能左右的,实在是人物性格发展至此,不死都不行啊!
但是反观影片中的人物,且不说那些次要演员如何只发挥了背景作用,就是姗姗、张总等几个主要角色,他们的行事逻辑、做事风格、喜好厌恶,前后完全看不到统一。一会儿阴险狡诈、一会儿软弱无比、一会儿又从善如流。
他们都是一个个人偶,在导演黄渤的手中摆来摆去。演员就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05
也许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源远流长,所以我们推崇立意深远、格局弘大的作品。动不动就是人类发展史、上下五千年。
文艺作品追求大格局没错,但往往会忽略掉个体的人。
我们习惯于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但目光却从来不习惯注视那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我们习惯于宣扬情怀、背负使命,却总也讲不好一个最简单的故事,一个关于人的故事。
书影君始终认为,一部好的影片,导演不会卖弄自己的高智商和情怀,以多数观众看不懂为荣。也不应该背负过于沉重的责任感,以“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拧巴来与世界较劲。
而一位合格的导演,首要的标准,就是能给观众合理地、完整地讲好一个故事,这就足够了。
再次重申,黄渤是我喜爱的中国男演员。
我对黄渤初次执导的新片《一出好戏》的评价是,打“国产经典影片”这座江山,黄渤有功劳、有苦劳,也没有欺世盗名、糊弄观众。他是真诚的!
但是,很可惜,江山没有打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