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还没过,柳稍头的知了还在相互“苦啦苦啦”地倾诉个没完,陈若菡给我打来个电话,问我是否了解司法考试。
正好,有个法学系的小师妹儿也在准备,天天在朋友圈里哀叹难熬,叫嚷着难考估计过不了。
我给她们俩牵了线,突然才反应过来,问陈若菡,你考它干嘛?
陈若菡轻描淡写地回我一句,不考试我闲得慌。
噗~~~我一口盐汽水差点没喷出来。
你不是上半年才考了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吗,去年还考了人力资源师资格证啊?你拿那么多证来干什么?
陈若菡也无奈的语气,是啊,我这几年各种考试,去年考上了博士之后,就觉得生活空了一样,反正证多没坏处,我读研的时候还把导游证也考了。
敢情考这些证,就跟小时候集邮,土豪玩收藏一样,成了一个兴趣爱好了啊!
我就无语了,然后问她,你这些证有用吗。
她歪着头想了想,除了导游证有时候景区门票会有优惠,还真没拿这些证做过什么,我就是考的时候特别兴奋,感觉很有成就感啊。
呃~~~~这算什么,应试教育的典型后遗症吗,还是学霸级的消遣!
我真心诚意地建议:陈若菡,你那个心理咨询师二级证和人力资源师资格证挺有价值的,别搁那儿荒了啊,这样,我有个师兄在东郊记忆那边开了个心理咨询工作室,好象他现在正需要一个助手,你要不要周末去帮帮忙,也当学以致用嘛。
于是,这家伙屁颠屁颠地过去了。
我呢,也属于不是很精细到位的人,心想,这新人领进房,媒人自然得甩过墙。
将他们互相的情况就介绍到位,看起来相互之间还比较满意,应该可以合作愉快,我这师兄也属于忠厚实诚的人,陈若菡呢,呆是呆萌了点,智商还是厉害的。
所以,我想呢,就没我什么事了吧,转身忙自己的去了,也没再多关注。
前几天,无意中刷朋友圈,看见师兄发朋友圈的一句话:”世上破坏力最强的从来不是做坏事的人,而是好心帮倒忙的人们。“
这话看着好生眼熟,想了半天才反应过来,是我以前一篇文章里的嘛。
于是,我微信师兄,开玩笑要版权费。
结果被师兄倒了一下午的苦水,说是我那个朋友,脑袋里装的东西就像墨水瓶,肚子里有货就是倒不出来,看起来蛮厉害的,一倒实际操作各种状况,根本不在状态。
心理咨询师、人力资源师资格证倒是货真价实,的确自己看书考出来的,可是没法用,真到了实际运用中,就会死搬硬套,你说她吧,还死鸭子嘴硬,说书上就是这样讲的。
她第一次协助我的案例是一个轻度躁郁症,她硬说人家是人格分裂得送精神病院,咨询者差点没把她打一顿,后来又跟到我们工作室另一个咨询师,求助者深度抑郁,她跟人家说你不吃药你就完了,这话是没错,可有这么直接说了吗,增加咨询者的心理负担搞得人家抑郁更加严重了。
这种“照画寻虎”的本本主义者,我们还真没办法接招了,而且她考那个人力资源的证啊,更没什么意思,哪个HR不是实战出来的啊,这些书本上的间接知识真的必须通过实践转化为直接经验才行啊。
呃~~~我都无法接话了,这个媒人的确不好做啊,人家新人甜甜蜜蜜没你什么事,闹矛盾了你这个媒人就不称职了。
我只好连忙解释,陈若菡人很聪明,学东西快,没想到会给你带来麻烦,真不好意思!
师兄说,我还真没怪她,她这个人挺好的,就是学东西不知道消化,生生把自己给弄成这样二不挂五,画虎不成反类猫啊。
很多人有误解,觉得考了什么什么证,就可以胜任这项工作,还真不是那样的,考证只不过是一个门槛,你初步具备了从事这项技术行业的许可证,但是实际的操作能力,还有这个专业市场对你的认可,与同行的交际在这个专业的知名度,等等,综合起来才能决定你在这个行业的涉及深度。
考证只是开始,或者说是开始都算不上,真正的开始还在你以后对这个行业的认知和实际意义的接触。
陈若菡很勤奋也很努力,她手里证书都不下五六个,其实她还不算什么,我曾知道有个朋友考了十来个证,都是国家认可的职业技能证书,还不是那些所谓野鸡培训班弄出来糊弄人的证。
可这有什么用,真正有意义的是你对这个行业的深入程度和钻研程度。
所谓的“证多不压身”,不过是“贪多嚼不烂”,“浅尝即止”,“囫囵瞎吞”,就像猪八戒吃人参果,吃是吃了,没有尝出什么味。
现在,遇到还没毕业的学弟学妹们,经常感叹“毕业即失业”,工作越来越难找,读书没有意义,大学生还不如农民工挣钱多。
有句烂到俗的老话,“金子到哪儿都能发光”,真正有技术有能力的人,任何时候都是用人单位不可或缺的人才,就算就业率99%,如果没有真才实学,你就是那1%。
不停地考证,或者不停地做表面上看起来很努力实际上却没有实际意义的事,那只能说明~~
“其实你在害怕,害怕到真实的社会中去竞争,而不愿意去面对现实中琐碎又没有立即回报的事情,长期的应试教育让你觉得必须有结果有成绩的事情才值得去做,是吧?”
我与陈若菡面对面的时候,这样问她,这样的对话的确很直接,可是,陈若涵不同,她是我多年的朋友,彼此知道对方的性子,都知道绕山弯水故作关怀体贴是浪费时间让人反感的做法。
何况以陈若菡这么好的智商,能读好书的人,理解能力也不差,只不过道理都懂,做不做得到,能不能有所体会感悟是另一回事。
所以,古人才有一句:“读死书不如不读书!”
这世上的读书人有很多,有些人会自认为清高,不理俗事,一辈子以消化理解书中前人知识为荣,浩瀚世界,学海无涯,穷其一个人的一生也不能窥其一二,如果只是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又有其他人或者家族亲人物质提供和生活打理,对于他们本身来说,这一生也是值得过的一生。
只不过又有多少人能有这样的物质条件呢,终归来说,意识和物质,目前主流派的唯物主义始终是强调:“物质是意识的基础”。
沉溺在书海中,吸取了再多的知识,获取了再多的证,成为了一个装满墨水的瓶子,肚子里再有货,对别人也是没有用的,自我再强,没有社会认同,也就近乎于一种奇怪的自我膨胀状态,很容易走火入魔。
马斯洛的价值观里,自我价值的实现是最高层次,所以,人们会发现,当自己被需要,被认同,这个时候的满足感是最强烈的。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篇》
子又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这两句是孔子对读书学习的教诲体会,前一句中学时代就会背,是指知识的获取和独立的思考必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后一句是指,过于朴实而缺乏文采的话,会显得粗野俗气,而过于注重文采(放于如今就是指学历文化吧),会流于虚伪浮夸。
“学以致用”,人不同于生物界中一些依靠单性繁殖的生物,以及与动物植物界独个生存的生物都不一样,人类之所以有智慧,来源于知识的传承和相互的交流,激发灵感和悟性。
所以,人是群居动物,更是具有社会性的,知识要有实际用处,才是智慧。
不然,考了再多的证,读了再多的书,也不过是一本能直立行走的书而已。
可以被替代的东西,是没有什么价值的,自然,也就更谈不上自我价值的实现。
没有自我价值的体现和在社会上的存在感,人会感到空虚。
如果没搞清这些空虚的缘由,某些人就会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就如陈若涵,就会拼命地去学,去考各种各样的证,想以此证明自己是有价值的与众不同的。
而有些人空虚,会觉得是自己不够漂亮,不够有钱,就会拼命去挣钱,拼命去整容,以为有更多的钱和更漂亮的容颜,就会有自信有价值了。
这样,就会陷入到无聊的恶性循环中,考证也好,整容也好,无止境的物质钱财获取也好,就像上瘾症,那些吸食毒品的人是一样的,都是没有自我存在感,不知道如何实现自我价值。
简单地说,你要对别人有用,要对社会有用,要对这个世界有点用,不然,空虚会始终追随着你,无论你拥有多少财富宝贝和荣誉证明。
为什么养宠物会让很多人感到快乐和满足,那就是最直接的被需要,你的存在至少对你所养的宠物是有用的。
试着去对点对别人有用的事情,而不是只顾着自己的感受,会让生活有意思很多。
你试试看,不试怎么会知道,反正做一点也没有关系啦,比如,帮我转发一下文章,对你我都是有价值的行为,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