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7日,国培通识培训第二期,天阴沉沉的,小雨淅淅沥沥地下着,但丝毫也没有影响我们学习的热情。7:30,我就早早地来到了培训基地——拜泉县职高。这里留下了我们国培教师们的成长足迹,也留下了国培教师们的学习热情。今天会是谁讲课呢?在期待中我们静静地等待着……
8:00,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大家的面前——祖国英老师。拜泉县二中教师,承担班主任工作,担任两班语文课,语文教研组组长,拜泉县进修学校心理健康教研员。2012年,通过全国心理咨询师的考试,取得了国家二级咨询师的资格,是一名有着丰富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心理咨询师。
祖老师的到来,轰动了全场,大家热情高涨,再熟悉不过了。祖老师是第二次给我们上课了,他的第一讲《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记得第一讲《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一,何谓心理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
我国心理学家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
我国心理学家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
二,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三,教师心理健康与学生健康的关系。
1.教师不健康的心理可能直接导致学生的心理障碍。
2.教师不健康的心态会影响正常的师生关系。
四,教师的压力和挫折与心理健康……。
这种接地气式的课程,给我们带来了教育教学全新的视角和重新的思考,如何保护自己,定位自己,如何关注学生,转变观念,解决课堂教学问题和师生间的策略……进行了深刻的解读和分析。这是一节意犹未尽的课。今天的祖老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呢?大家热切的期盼着。 我和祖老师简单的交流探讨了一下孩子的学习情况后,不想占用祖老师太多的时间。8:30,准时开始了祖老师的精彩分享:
关爱学生的成长历程
开拓学生的心灵沃土
我们应该怎样做家长
如果一个孩子是一片森林,那么我们教师就是一片沃土……三个比喻贴切的形象,写出了做一个有耐心有方法教师的观念很重要。有了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你就会知道你的孩子是怎样的孩子,又应该怎样去启发和引导他养育孩子不仅给孩子一碗饭,更重要的,是给孩子一个正确的观念,培养一个孩子好奇心,自信心,自尊心,感恩心是最重要的。让我们了解一下孩子:3~6岁是幼儿叛逆期,6~9岁是儿童叛逆期,10~16岁,是青春叛逆期。了解孩子我们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正确地对待……那么父母应给予孩子什么样的教育呢?无论哪个行业,都有上岗证,医生有医师资格证,教师有教师资格证,律师有律师证……可是我们当父母的有家庭教育的上岗执照吗?答案是否定的。许多父母认为给孩子锦衣玉食就是尽责了,是真正的爱吗?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华丽的衣服。生活华丽奢侈。
接着祖老师剖析了孩子面临的各种压力。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竞争压力剧增。家庭中,每个成员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和发展压力。有关统计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儿童心理问题的发病率为12%至16%,患有心理疾病的儿童约为25%左右,32%的中学生存在存在的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剖析三,现在家庭教育遭受的前所未有的挑战,当前的三大危机呈现——学校教育中的应试体制,家庭教育中的过度溺爱,社会上要钱不要下一代的赚钱狂潮,构成了当代家庭的教育的三大危机,或叫三座大山,我们的孩子活得太累,以至于不堪重负。社会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带来了生存的各种压力。
中学生普遍存在许多典型心理问题,我作为班主任针对本班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家长一同协助孩子解决心理问题,使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一、学习方面的压力。
中学生正处在茁壮成长的时期,也是青春期逆反期,也是发展心理学中人的第二个敏感期,因为他们心理生理发展不协调,所以不少同学却觉得“烦透了”、“没劲”;“烦”,一时间竟成了校园口头禅。
现代心理学上也把厌烦叫做“精神疲倦”,而引起厌烦感产生的原因,大体上可以归纳为外在和内在的两大类。外在的原因主要在于单调、重复、乏味的学习生活。目前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大,课余生活不够丰富,每天除了课堂还是课堂,除了读书还是读书,甚至连节假日都没有,家长给安排了满满的补习班,孩子们难免感到厌烦。特别是在学习感到吃力的时候,厌烦感更是油然而生。
不过,产生厌烦感的主要原因还是内在的。有的同学觉得学习没意义,人际交往虚伪,饮食起居像例行公事,对什么都提不起精神;个别的根本就是精神上没有寄托,内心世界空虚贫乏。俗话说“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描述的虽然是一些混日子的人,可如果一个人连每天去“撞钟”的愿望都不再有了,他的生活意义又在哪儿呢?他能不对自己的状态感到厌烦吗?所以也需要班主任与家长沟通协调,做好孩子的工作。再说一下考试问题,很多孩子们都怕考试,一到考试,就有考试焦虑的症状。
这种怕考试和在考试中怯场的现象,实质上是一种心理性适应障碍。其症状主要表现为:在考试前后或考试中,经常出现情绪高度紧张、全身恐慌、胸闷、头昏,无法抑制自己焦虑的情绪,记忆困难,思想难以集中,原来复习过的知识考试时回忆不起来。严重的还伴有口干、恶心、呕吐、手指哆嗦、睡不好、吃不好,腹泻等症状。
我班某男生,在小学时时,该生的学习成绩很好,又是一班之长。在学校的各种竞赛中经常获奖。考入初中后,他非常兴奋,并对自己充满了信心。他想通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取得比小学更优异的成绩。但刚入学的摸底考试,就让他大失所望。在极度的痛苦之后,他又振作起来,更加勤奋和刻苦,但期中考试的成绩仍不理想。于是他开始怀疑自己,考试期间常常认为别人比自己强得多。他怀疑自己并不像原来那样聪明。考试之前,他常常缺乏信心,精神紧张,并伴有呕吐、恶心、小便频繁,睡不好觉等症状。一般来说,学习成绩较好、心理素质欠缺的学生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对这类焦虑者的辅导主要是为其减压,帮其卸掉沉重包袱,甩掉一切无用的顾虑;主要担心他的自我意象增加威胁。在小学,他的自我意象几乎完美无缺。进入重点中学后,地位的变化,使他对自己的评价也发生了变化,对自己少了些自信,多了些自卑,并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聪明。怀疑自己有没有再将学习搞好的能力。
我对这位焦虑者进行辅导,主要帮助其分析自己在集体中地位的变化、角度的转换,帮助其树立自信,使其能面对现实,搞好心理闲适;引起考试焦虑的原因主要是担心对应试的准备不足,但又想考出好成绩。他对自己提出了过高的目标,但平时较少付出努力,即思想与行为常常脱节。我通过家访,对这位焦虑者进行辅导,一方面帮助其对自己提出合乎实际的奋斗目标,另一方面培养和锻炼他的意志,训练其意志行为。协同他的妈妈进行监督和鼓励,现在该生的状况很好。
二、人际交往方面的焦虑。
恐惧心理、自卑心理、孤僻心理、封闭心理、嫉妒心理、逆反心理、逃避心理、放任心理。、人际关系不协调。由于初中学习成绩好,常受到老师和家长赞扬,加之是独生子在家多为“太子”“千金”,自我中心意识强,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显得人际关系不协调。我在课外心理咨询活动中有学生倾诉:“我真不知道怎样与人建立好人际关系”。一些学生的日常安排就是“家——学校”。
我班付金辉同学就有这方面倾向,他认为“家是吃饭和睡觉的地方,学校是学习的地方”,最爱做的事就是“关在屋子里听音乐”,封闭的心态使这些学生完全忽略了人际关系,以致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不能和别人多交谈”,“我总加入不进同学们的谈话中”,“我感到十分孤独、寂寞”,到最后“没有人愿和我一起做操”。该生常产生焦虑不安,甚至恐怖感。我经过家访,得知该生属于抑郁质性格,家中有一弟弟,弟弟是全家人的中心。他经常被忽略,很少有人与他沟通。于是我和他父母商量对其人际交往障碍进行计划性训练,并拟定心理咨询方案。经过两个月的心理疏导,现在该生能快快乐乐的融入集体中。
我班还有一名后进生叫齐峰,该同学的父母离异,父亲在外打工,只好在姑姑家居住,他的性格孤僻,很少与人沟通,经常发呆走神,学习兴趣较低,经常上网吧,在网络游戏中寻找安全感,甚至想辍学。教育家裴斯泰语齐说:“教育者要有力量,就要像母亲关心和注意儿童的心灵。”学生生活在负载的社会中,在学习和生活中难免会遇到挫折的心理创伤,我就经常在精神上给与他支持和补偿。在他过生日那天,同学们给他准备了大蛋糕并点上蜡烛,这是他感到了集体的温暖,根据他性格特点,我还选他做班级小编辑,是他充满了自信。我由于他父母沟通,让他们多打电话关心他、鼓励他。经过不懈努力,他终于打开了闭锁的心灵,融入了班级这个快乐的大家庭。我所追寻的原则是“动之以情、深知父母、晓知有理、细如雨丝”,只有真正的尊重他们、信任他们,在教育过程中就不会轻易地伤害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立足于启发引导,坚持正面教育,不轻易地乱批评、指责。批评讲分寸、场合、时间,注意调查研究,不冤枉学生。在我刚参加工作时,也有过工作失误,留下了教训。记得原来那个班级有一名女生特别不像话,和男生一起胡闹,我在全班面前一顿讽刺挖苦,可想而知他的情绪会怎么样?哭着跑出教室,我急忙追她,结果和家长找了很长时间,幸亏没发生意外,所以我过后给她赔礼道歉,真的是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可见教育方法不当,事与愿违,所以这件事成为了我以后的教训。
教师的人格品德,良好的职业道德,诸如严谨的教学态度、求是的工作作风、文明的行为主旨、可贵的创新精神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对学生教育影响,为学生学会做人,起到模范示范作用。特别是班主任的人格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荣辱观以及期望等,对学生个性的形成、人格的形成、素质的提高都有导向作用。教师的言行举止、道德风范、审美情趣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自信心方面的问题
由于家长、老师(主要是班主任)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表现出对学生(特别是优生)的缺点看多优点看少,拿家长和有些老师的话说,“要常敲打才能成才”,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常因一次考试失败“老觉得自己智力不高”,“自己老是失败,考大学肯定没有希望了”于是灰心丧气,“前途渺茫”,失去自信心。
我在网上,学校阅览室里,查找一些伟人的事例给他们讲解,如海伦凯勒,贝多芬,米开朗琪罗,保尔柯察金的故事,他们被故事中人物的精神所感动,增强了自信心。学习劲头十足,收效甚佳。
四、早恋问题的困扰。
中学生自身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导致“早恋问题”,特别是高中学生这种现象尤为突出,在我的课外心里咨询活动中约占15%,“总是想看到他”“我总想和他在一起”“我和他说话心情总是很兴奋”,我邀请生物老师给他们讲解青春期性知识,在班会课上,我定期作学生的青春期心理辅导,并经常和家长电话沟通,随时观察学生在家,在学校的表现。遇到问题及时疏导和处理。现在班级没发现有早恋现象。男女同学能正常交往,友谊纯真,共同进步。
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当今教育面临的新问题,新难题,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引起高度重视,都应做为其工作的重点之一去研究去解决。
做为一名心理辅导教师,工作千丝万缕,上面是我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方面的一点收获,在今后工作方法上,我还要进一步反思、总结、创新。使德育教育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以上分享,祖老师针对教学实践,结合案例分析,使每个在场教师受益匪浅,心悦诚服。祖老师热情洋溢,没有丝毫疲倦,使我们细致地了解了这样一群特殊时期的一群特殊的孩子的心理状况。这样我们每一位教师或家长就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或者对症下药。
如何做父母?
第一种类型,专制型父母,
父母对孩子的负面情绪非常不满。一旦出现就给一严厉的谴责,打骂或惩罚,导致孩子非常的恐惧或悲哀。
第二种类型 放任型家长。
这类父母不能正确的,面对孩子的负面情绪,往往采用不合理或冷淡处理的方式来应对孩子的烦恼,挫折或悲伤,把孩子由于某种问题或引起的负面情绪与感情简单化,缩小化或摒弃一旁,是孩子得不到畏惧和理解。
第三种溺爱型父母。
这种类型的家长过度溺爱,会改变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父母对于孩子无条件的溺爱,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说,不干涉,造成孩子唯我独尊,不懂退让,受不了挫折的性格。溺爱比放纵还要可怕!家长的一味纵容,导致社会上众多的“熊孩子的出现”,都是溺爱的结果。如果家长们继续纵容孩子的一些坏习惯,后果有多严重又是否有想过?
因为好奇电视剧的情结,熊孩子把孕妇推摔倒;
因为嫌弃施工太吵,熊孩子把工人安全绳割断;
因为恶作剧,熊孩子把2岁小女孩带到天台致女孩跳楼死亡……
这样的案例实在太多了太多了,有句话是这样说的:“熊孩子与杀人犯之前只隔着一个溺爱的家长。”虽然听起来很惊悚,但细想一下并不是全无道理。就像我们的小朋友,家长不好好管教,可以掀桌子打你,以后呢?后果不敢设想。
父母不仅仅需要给孩子身体上的粮食,在精神粮食和教育方面同样不能马虎。溺爱有多可怕!
第四种理解型父母
此类父母会很好地接受孩子的情绪情感以及与其相关联的一系列行为表现,他们不会忽视或否定孩子的感受,也不会接孩子的情绪表现不佳而取笑。这种类型的父母是孩子的情绪情感的辅导员。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博士原理:人,有两个大脑,一个是理智的大脑,负责思维。一个是情绪的大脑,负责感受。人每个观念的产生,都是两个大脑共同运作的结果,它们既不同,但又有相互作用,由此构建了每个人的精神世界。
丹尼尔,戈尔曼博士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学习如何正确的认识自己的情绪,以及别人对自己情绪的影响,作为父母在家庭教育方面,不但要通过自己的言行来对孩子进行智力上的培养,更应该注重情绪方面的引导,且应以身作则,正确的处理与表达自己的情绪与感情——因为父母是孩子理所当然的情绪教练,情绪指导老师。
“情绪智力”与“情商概念”
戈尔曼在研究20世纪以来的天才人物中,也同样验证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的成功与否,20%取决于智商(IQ),80%取决于情商(EO)情商是指一个人控制和调节自己情绪的能力,是当代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沙洛特教授在戈尔曼博士的情绪智力的思想基础上提出的,主要有四个方面的能力:
一,一个人对情绪的知觉评价和表达能力。二,一个人在智力活动中具有自我情绪促进能力。
三,一个人能理解和分析自己的情绪,并能够获得有关情绪知识的能力。
四,一个人对自己情绪进行调节控制能力,具有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各种情绪的能力,能根据自己所获得的知识,信念与判断,投入或离开某种情绪状态的能力。
在一个人的成功中(智商和情商缺一不可)智商是成功的前提:具有较高的智商才能成功,但还需有(情商智力),可以更好地推动一个人在争取并获得成功的机会。情商(情商智力)会从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帮助一个人抓住成功机会,获得真正的机会。
家庭教育的艺术
一,爱孩子从懂孩子开始。(叛逆期)
二,言行,孩子内心的外在表现(困惑,敏感,多疑,反抗,脾气坏,做事冲动,追求个性)。
三,“眼”为心声——读懂孩子的眼神,用眼神与孩子交流。
四,“不听话”中的心理需求。
五,成绩起伏暗藏心里玄机。
六,了解孩子从兴趣爱好开始。
误区的具体表现
误区一,全面打击。
孩子:顶嘴,不听话,特立独行。
家长:把邪劲打下去,非法即骂。
误区二,放任自流,多次付出,无起色,不再过问指导,孩子行为出现偏差。
误区三,不停唠叨,最可怕的唠叨。
父母唠叨的负面影响
第一,父母唠叨,是采取了跟不上孩子发展节奏的教育方式。
第二,父母的唠叨,会使孩子失去倾听。第
第三,父母的唠叨,会使孩子产生不自信。
第四,父母的唠叨,会使亲子沟通出现断裂。
说起唠叨,我扪心自问,我就是这样的一位家长。记得很多次,由于我儿子的贪玩,活泼好动,功课不认真,我曾多次指责批评他。多少次唠唠叨叨,多少次埋怨挖苦,多少次声色俱厉……每次儿子默不作声,都原谅了我这个唠叨的妈妈。真的应该真诚地向儿子道歉:妈妈做得不好,妈妈做得不对。儿子灿然一笑,我才不和你一样呢!多么慷慨宽容的儿子!有时我们大人真的应该放下自己高傲的姿态,放下所谓的架子,给孩子正确的方向引导,榜样引领。鲁道夫•德雷克说:犯错不可怕,不是世界末日。我们应该做的,是从唠唠叨叨的误区中走出来,试想你的唠叨起作用了吗?大人如此,何况孩子还只是个孩子呢……每一个孩子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是不完美的,包括我们每一个大人,但孩子们和我们一样都努力想成长为完美的自己,只不过努力的程度或进度不同而已。请给予孩子应有的尊重,让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价值感,成就感,存在感。正确的对待孩子,对待孩子的学习,成长。应学会倾听孩子,和孩子沟通交流,而不是一味地批评指责,唠唠叨叨,而导致事与愿违,背道而驰,受伤的是孩子,而后悔却是我们。
培养孩子的艺术。
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
倾听孩子心里话,让孩子有倾诉的机会。
棒打孩子不是正确的方式。
父母不能失去于孩子。
考试成绩不是评价孩子唯一标准。
小心孩子患人格障碍。
注意隔代教养的问题。
盛怒时,不要管教孩子。
总之,祖老师长达三小时的分享,为我们带来一场了全新的心理健康盛宴,打动了我们每一位在场的教师,给我们及时地送来了心灵的甘露,沐阳的春雨,改变了我们的教育教导方式,开始重新地审视自己的一言一行,定位自己,追寻“动之以情、深知父母、晓知有理、细如雨丝”的理念,真正地尊重他们、信任他们,在教育过程中不轻易地伤害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立足于启发引导,坚持正面教育,不轻易地乱批评、指责。讲究分寸,方法,策略。
教师,应做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师,给孩子心灵上的呵护;做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的引导者,给孩子指明前进的方向;做每一位学生知识的传授者,给学生精神的滋养……用我们教师的人格魅力,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的教学态度、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文明的行为主旨、可贵的创新精神等,教育学生,影响学生,让学生学会做人,有所担当,充满阳光自信,朝气蓬勃。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荣辱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