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大人,这本书,嗯,读了比较长时间......
话说当年不知道是什么缘故(2013年,有里面加着你的保育费收据为证)没能读下去...
然后,拆的时间又用掉了很久很久(原标题是0410,不知今夕是何年何月何日呢?)...
以至于一个汉堡+一对辣翅+一个蛋挞+大杯百事可乐之后,瞅瞅君再次鼓足勇气--开始!
2013读到今天...
今天重读,源自“边界”......
什么是边界?
个人与家庭的边界在哪里?父母与孩子的边界在哪里?朋友之间的边界怎么界定?工作的边界是什么?什么是欲望?什么是愿望?什么又是妄念?......
问题是乱七八糟的,所以,瞅瞅君也不指望拆了一本书能如何让自己清醒,but,是开启了一扇思考之小窗吧~
据说本周四武志红要讲“边界--界限意识与共生关系”,OK,好了,咱们也开始吧!
目 录· · · · · ·
序言 知识的危机
第一章 知识超载
现如今,我们将信息超载视为一种文化环境。而令我们深夜难眠的,并非是担忧如此众多的信息会令我们精神崩溃,而是担心我们无法得到自己需要的足够多的信息。
知识的三角形
信息超载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新的知识机构
第二章 深不可测的知识海洋
知识的基础即事实,我们自认为我们在事实的基础之上建立了不可撼动的知识宫殿,但也许仅仅是因为那些大声疾呼的不同意见并没有被公众听到。
事实的历史
达尔文的事实
伟大的解放事实行为
第三章 知识的实体
互联网本身并不拥有创造知识实体的要件,知识不存在于书籍之中,也不存在于头脑之中,而是存在于网络本身。
第四章 云上的专家意见
在互联网上,衡量一个专家的权威并不在于你对某个话题能够盖棺定论,而在于你能否最先发出声音。
专家简史
从群众到网络
嵌入网络的专业知识
第五章 一个回声的市集
互联网本身包含丰富的多样性,存在太多的分歧。没有一个突出的占据优势地位的观点,我们将会迷失在一个不同观点织就的漩涡里。我们需要在人们对任何事都无法达成共识且将来也无法达成共识的世界里探索如何获得知识。
审视多样性
进入回声室
未完成的话语
第六章 长形式,网形式
知识的网络化正在对知识的本质以及长形式思考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带来一些根本性的变化。如果书籍告诉我们,知识是从 A 到 Z 的漫长旅程,那么网络化的知识可能会告诉我们,世界并非是一个逻辑严密的论证,而更像是一个无定形的、相互交织的、不可掌控的大网。
状如书籍的思想
书籍的尴尬
公共思考
从停止点到诱惑
第七章 太多科学
科学,这个最以事实为基础的学科,在链接产生的混乱中当如何自立?最好的结果,是我们使用网络的经验会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科学的真正本质,它是容易犯错的人类中产生的一种宏伟的、持续的合作。而最坏的结果,网络会让我们对科学的方法、态度以及结果的理解,错上加错。
大到无法形成理论
更平
持续公开
开放的过滤器
略有不同的科学
超链接的科学
第八章 盖在网络节点上的图章
正如知识已经变成了网络的一种属性,领导力正在成为领导者所领导团体的属性,而非领导人本人的属性。决策时刻非常清楚地成为了一个网络中的节点,它在网络中产生,也在网络中跳动。
第九章 打造知识的新结构
下一位达尔文,更有可能是一个数据狂人?知识的网络化到底是好是坏?我们如何才能将网络变成知识的更好的基础设施?作者预言:网络化的知识,会让我们更加接近关于知识的真理。
丰富性
链接
无需许可
公共性
未决性
关于太多的战略
下一个达尔文
1、知识面临的危机
人们努力学习,然后成为专门领域的专家。坚信知识就是财富,是人类最特别的一种技能
but,数字时代却揭示出那只是纸质时代知识的运行方式。当发展、保存以及交流知识的媒介发生了改变,知识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ps:自媒体使每个人构成了信息发射源)
无论是学校教育、商业领袖甚至是美国情报机构都面临着一场“内部”战争,挣扎在旧式的“需要知道”need to know文化和新式的“需要分享”need to share思维之间
网络时代最大的知识危机还在于它使我们变蠢,即大多数人同意的即是真理,各种观点的大杂烩即是智慧,人们最乐于相信的即是知识
房间里最聪明的那个,已不是站在屋子前头给我们上课的那个,也不是房间里所有人的群体智慧。房间里最聪明的人,是房间本身;是容纳了其中所有的人与思想,并把他们与外界相连的这个网。
--我们既面临着知识危机,同时也面临着一场划时代的知识提升
--我们的任务是去学习怎样打造这些聪明的房间,即如何建立能让我们更聪明的网络,这需要特别上心。
啊~是啊!
才意识到呢猫大人的study未来不就是如此么
2、知识的三角形(DKIW,data-information-knowledge-wisdom)
数据-信息-知识-智慧
数据本身没有价值;
但是通过处理数据,你得到了信息;
堆积如山的信息会成为麻烦,他是结构化了的数据,而知识是将“信息变成指令”,即知识是可以付诸行动的信息(actionable information);
ps:最基本的策略就是过滤、筛选,要不就是将复杂的事情降低到较为可以掌握的层面
知识本身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成为我们可以依赖、可以作为基础、值得去保存和珍惜的信念
当我们面临的信息呈现“泽字节”幂次增加时,我们的脑容积并没有比类人猿进化的大多少,所以,不管你怀着多么良好的意图,信息超载已不是最大问题,过滤失效才是,即搜获引擎的出现,技术的冲击、以及分歧永远存在,甚至是对你曾经深信不疑的观点
新的知识结构:
。宽度--足够的宽度本身就成为了一种深度
。无边界
。平民主义
。“他人”授证
。悬而不决
(ps:读到这里,瞅瞅君啊犯傻了吧?又单细胞思维了吧,这些人都保留了在各自领域的本职工作,因为他们认为这样会让他们更有优势,因为如果失去了本职工作,他们就失去了“真实世界的优势”)
当你准备进军某一方面的时候,首先要找到可以界定的业内领军者--然后问自己,这个领军者没有做的是什么?--why?--what?--how?
3、我们究竟应该怎么进行阅读?
一是,要突破学科的界限。
二是,要能融会贯通使用。
首先要掌握的是数学。除了复利原理之外,还需要掌握基本的排列组合,以及决策树理论。
4、关于“信任”
不信任是很昂贵的缺陷
一般该如何做出判断呢?有没有边界呢?
--关于个人:
(1)可以观察这个人多年的为人处事,看他对待自己责任的态度,对自己诺言的履行情况,做事情的执行能力和可靠程度,在发生利益冲突时选择的应对方式,在占据优势时对弱势对手和合作伙伴的态度--从而形成我对这个人的品格和个人能力的判断--进而决定“要不要”信任这个人
---以上,是理想的状态
(2)现实是,不可能在具备以上完备信息的情况下,该怎么办?
有良好的愿望、善良的目的,不等于拥有践行的能力
能够做好事情的人又未必是我们自己定义的好人的期待
so,陌生人之间的信任有“两个一”原则:
一是“一次机会”,陌生人之间永远只给一次机会(一次都不给,建立人际关系的成本就太高了;只有一次,大概是人际关系中最有效率的)
二是“睁一只眼”,人性不堪考验,人心易变--无论对方如何、你如何,都要睁一只眼盯着,看他怎么做、别看嘴要看腿、他真实的行为真正指向哪里
最后,时间会验证一切,但是成本太高,所以,多长个心眼,管住自己的心
--关于“事实”:
首先弄清楚这是谁的事实,谁是事实的受益者
一般原则也许是真实的,一般类推法也许是对的,但是我们现代人知道,这些原则和类推法也需要事实的支持,我们才能相信它
梭罗的事实是事实的最基本形式:☼某个“此”是一种“彼”
OK,瞅瞅君承认,不懂
“每个人都可以有他自己的观点,但不可以有他自己的事实”
so,当网络时代我们随手获得大量的事实,以至于我们都失去了结论的能力,因为总是有其他事实支持其他的说法--新的信息基础构成了一个超级连接的出版系统--不受限制、充满分歧
5、互联网的五个最基本性质
性质一,网络连接大众
性质二,快速汇聚众多不同类型的人
性质三,网络最像燕麦粥:粘稠而多块
性质四,互联网是累积性的(这一点瞅瞅君倒是有点歧义,难道不是“学习型”么?)
性质五,互联网无限地增长
综上,数字网络摆脱了旧媒介的属性,“专家”成为最为过时语言被丢进垃圾箱粉碎机:
专家知识曾经是基于主题的;
专家知识的价值曾在于其结论的确定性;
专家知识过去常常是不透明的;
专家知识曾经是单向的;
专家曾经是一个特殊群体;
专家倾向于用一体化的语言表达--试图控制。
so,瞅瞅君曾经立志成为“专家”滴☹
6、多样性
第一,并非所有的多样性都是平等的
《差异》一书
第二,拥有恰好足够的共性
太多的共性将导致群体思维
《乌合之众》
一群拥有共同目标却具备多样型的人群在行动之时通常比一群同质化的人更加有效
第三,用手拌匀
第四,分流
网络让我们的体验变得“窄化”
我们读长篇书籍的耐心早就没了,我们妄图在某个网页找到“干货”,晃荡了几个小时之后发觉早就忘了一开始要干什么
so,
网络让我们变得更聪明了还是更蠢了?
①所有的知识和经历都是一种解读
②解读是社会性的
③解读没有高下之分
④解读发生于话语之中
⑤在某一话语中,某些解读是备受青睐的
话语本身是一种社会建构--它们是某一种文化中人们整合其观念的方法--它们本身不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而且他们会随着历史变迁
网络是自主加固这种降维
★网络能够使我们更聪明,前提是我们自己想要更聪明
7、知识变成网络化,世界也如此
多样性够用即可
“你所知道的一切都是错的”--马丁 海德格尔
图书--带来深度思考--属于个人的--强调于“权威”,曾经慎之又慎妄图盖棺定论的文字,然而现在却极易被打破--甚至于教育
ppt--将思想分成一块一块
网络--呈现出连续不断的、当下的波涛--属于社团的--意味着开放与闭合的兼容--时间足够长的时候,体现出其的价值--但首先要求你有筛选的能力
“知沟理论”--理论上传播的成本降低是手段载体的要求降低,对传播者的要求却并不见得降低,而且与此同时因为基础筛选的粗糙,传播者对所收集接受到的信息筛选难度加大。
猫大人,
其实在周末的时间里,瞅瞅君致力于整理最近收获的新知(相对于瞅瞅君自己而言):
(1)人之边界
(2)帕累托最优
(3)学习的引导方法
7个小时,
瞅瞅君发现无论是现实job还是study,
坚持是唯一之法;
然而,为啥会有人说“读了那么多书仍过不好这一生”呢?
很简单,因为是“无效”
时间足够公平,却也足够残忍
无论是令狐冲还是郭靖甚至李寻欢,都需要是悟性、机缘、贵人还有运气,加之“坚持”
网络使阶层的门槛模糊,却对能力的门槛加高加固且清晰可见
当大家哀叹“寒门难出贵子”之时,
猫猫啊,咱家也是寒门,瞅瞅君说实话也是个“新司机”(罔顾前半生岁月蹉跎),只是比你多认了些字,多了些年龄上该有的感悟,
所以瞅瞅君的重点在于在你上路之初尽力看清前面的坑坑弯弯,帮你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以及找到、建立兴趣点,
围绕着“有效”构建,
然后就是坚持
莫哀叹,
踏踏实实的日拱一卒,
该过弯道的时候小心谨慎,
瞅瞅君坚信“量变必然带来质变”,
和时间做好朋友吧~
你加油,瞅瞅君更是要加油!
8、打造知识的新结构
关于网络的观点:
1、丰富性-变得触手可及-毋庸置疑--谷歌、百度崛起
在这个丰富的世界中,知识不再是一座图书馆,而是一个调到符合我们当前兴趣频率的播放列表。
它的内容不再是永远真实,但是却对完成当下任务足够有用。
它不再是一个王国,而是一条能够令我们到达目的地的道路。
2、链接--facebook、腾讯崛起
现代出版的学术作品,几乎处处都是脚注,部分是为了验证观点,但更多的为了避免侵犯这个疯狂时代中别人对观点的微观所有权
而链接侵蚀掉了作者的控制欲;同时也改变了知识基本的拓扑结构(几何学的范畴)原有的停止点的系统,
在网路的角角落落所能遇到的那些连接(包括大数据的精准推送),
彻底改变了知识的结构,
改变了权威人士和证书的角色,
改变了我们停止继续发问的理由和所在。。。。。
3、无需许可--维基百科、mook
所以网络出现“元信息信任机制”
4、公共性
空间的无限扩展
5、未决性
你会经历你一直都知道的:有些人,你无论怎样都无法说服他们
过去,喧嚣的世界通过过滤器藏起了那些巨大的、令人不愉快的分歧,启蒙运动的理想仿佛在那样的时代更加可信
而今,分歧变得如此显而易见不可避免,但也没改变一切
因此,
网络的公共性已经令一个务实的真理无可避免:
我们的共同之处,不是拥有彼此一致的知识,而是身处总是存在分歧的同一个世界里
没有人知道这一切终将会如何
★作者的五条建议:
★ 一、开放通道
构建一种生态,同时版权作为一种暂时的必要限制(权利人死后70年)--在激励创作者和为受教育、有创造力的公众提供公共品之间取得合理的平衡
★ 二、提供智力之钩
丰富性存在两个主要风险:一是我们找不到要找的东西;二是我们会找到很多迎合我们最低需求的有吸引力的东西(比如瞅瞅君“沉迷”于各类八卦自媒体)
解决信息超载的方法是创造更多的信息:元数据
面对网络上大部分东西都是垃圾的问题--难以系统化、存在多面性(甲之垃圾、乙之金块):智能网路出现(亚马逊、阿里巴巴)
★三、链接一切
展示自己--多链接,再多链接
链接也将你的作品置于上下文之中,促使我们去学习更多的东西
构建一张充满思想的网络,让我们得以一窥纸张的背后,也得以跟随自己的兴趣在网络的边疆自由穿行,这是在网络成为我们的生活之时,一个聪明的选择。
★四、不要把制度化的知识留在身后
传统机构--思想学派--网络也会聚集成新的机构
★五、教会每一个人
第一项任务,学会使用鼠标
第二项任务,学会如何评估知识宣称--永无止境
第三项任务,学会去热爱不同--激发好奇心和同情心,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恐惧感
猫大人,
回到最初的问题:啥是必要掌握的知识???
OK,
作者最后一句话是:
网络化的知识,会让我们更加接近关于知识的真理。
瞅瞅君读完想说的是:
网络化以及数据化乃至智能化,
最终挑战的,
只是我们作为人类能够给自己设定好目标、且有能力执行下去
面对一切之不确定,我,作为一个人,能否让自己的心“定”下来呢?
你对瞅瞅君说:我滴乖啊!
瞅瞅君老泪纵横...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