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多能”的通常定义是“有专业知识,又要具有适应社会的多方面工作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当今社会非常受欢迎的复合型人才所具备的。不过从个人理解,我认为大部分人是做不到两者兼备(或者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达到“真正”做到这一点)的。那么,作为一个普通人,该如何朝这个方向前进才更好呢?
我的焦虑
在《超级个体》中看到过一个很好的比喻:“有些人25岁就死了,但是要到75岁才埋”,类比到“能力”及工作上,可以这么说:“有些人的能力已经死了(相当于社会发展),只是他的组织(环境)还没崩坍而已”。作为一个已过而立之年的IT人士,我越发明显地感觉到技术在日新月异地加速发展。虽然自己尚可在所在公司拿一份薪水养活自己,可是如果从另一种角度来考虑“如果目前公司没有了,我能怎么办?”,想到自己的专业技能,不论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已有些跟不上当下流行技术的发展,不由得细思极恐。
另一方面,虽然我认同具有多个维度的能力的重要性,比如“在一个维度上最多100分,那么两个维度上,即使只有50,面积已是2500;若是三个维度各自50分,体积就是125000”的比喻,比如当今越来越多的“斜杠”人士的成功爆发,但是,同时我也认为“基本生活依赖的维度能力如果都不突出,那么说明此维度的数值为负,这样即使其他维度再好,总体乘积也只是负数”。时间有限,那么,我到底应该将有限的时间,更多分给“一专”,还是更多分给“多能”呢?
这个时代“时间管理”的问题
在当今这个互联网时代,身边事情的反生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变化,能很大的影响我们的做事效能,表现在:
有限的时间,碎片化明显
关于“时间流”的概念,如果说在农业时代,是“听天由命,顺应天时”,在工业时代是“同一时间集中做同一件事”的话,那么在互联网时代,其特点就是“持久在线,随时干扰;信息多变,理解变浅”。但是,虽然时间已经变得碎片化,但是很多重要的事情(比如重要的工作、学习的刻意练习等)可并不是碎片的,是没法放到任何一个碎片时间里去处理的。
干扰成本
自己经常感觉到,在做一件事的过程中,常常会受到其他杂事的干扰,并且这些“杂事”,往往会琐事要事掺杂在一起,让人难以分辨,所以不得不放下手头事情去处理,事后再回到开始手头事项,然后发现自己已有有点找不到归路。一个干扰尚且如此,现实中的多种干扰的结果,就更不必说。
找到的方法
那么,在这个碎片化时代,面对专业业务需要的“一专”,面对多种其他事情所需要的“多能”,有没有较好的处理方法呢?
“加减乘除”法
这是我在《超级个体》中看到的方法,具体来说就是:
- 加:增加碎片时间的价值:提前规划好碎片化时间段的安排
- 减:减少切换成本:对提前规划好的计划,将列表事项中的同一类进行统一处理
- 乘:多线程叠加效率:每隔一段时间处理不同维度的事情,让脑力和体力得到有效调剂与放松
(这里涉及的“维度”,可以是多种方面,比如形象与抽象、看待问题的角度、动与静等等) - 除:主动把任务碎片化:将事情分为“思考”和“执行”两部分,切分“思考”的时间段(利用了“专一”和“发散”思维)
从我的理解,综合来说,“加减乘除”法其实就是“切换”的艺术,先提前对自己日常能遇到的大部分问题进行分类和建模,然后在实际中根据不同的情况,迅速切换到对应的做事模式(如果是新情况,就之后将其总结到已建好的模型中),这样就能免去不必要且耗时费心的“纠结”,而把主要心思放在“专心致志地做事”上(可以是不同的事,有些类似GTD思想)。这也是一种很好的精力管理方式,因为如果说“无序“的切换让我们的大脑变得疲惫不堪,那么“经过规划而变得有条理”的切换,则是调节和休息大脑的很好方式。
因此,综上,“一专”与“多能”,其实是可以并存的。我可以提前分类规划好我的“一”和“多”,在较集中的时间段中多去处理“一”,在较碎片化的时间段中多去了解“多”,那么假以时日,应该能得到一种不错的结果。
写在最后
对付“知道这么多却仍旧好不多这一生”的最好办法,就是“去做——持续跟踪和改进——做到——继续改进——做的更好”。既然已经有了想法,也进行了梳理,那么下一步就是“先做再说”。开始践行吧,先为自己喊一声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