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秦始皇做过的事情,隋炀帝多半也做了,却没有焚书坑儒;隋炀帝做过的事情,唐太宗多半也做了,却没有开凿运河。但秦始皇和唐太宗都是千古一帝,隋炀帝却只能遗臭万年。一千多年,批评隋炀帝的人太多太多。那么隋炀帝真的这么不堪吗?
秦汉、隋唐,秦前有春秋战国五百年,隋前有汉末魏晋南北朝四百年。秦朝二世而亡,隋朝也是二世而亡;但是秦二世的的确确是昏庸之主;而隋炀帝确有千秋功业。隋朝于公元581年建国,公元618年灭亡,历时三十八年;但留下的物质遗产、文化遗产和政治遗产,则直到明清两代都受用无穷。难道可以小觑?
三省六部制始于隋,自秦汉以来中央政府采用三公九卿制度,在中央有丞相强势分权,君权与相权相互制约又相互平衡;而隋开创了三省六部制,加强了皇权,这项制度也为唐宋元明清所沿用。科举制也始于隋,自秦汉以来中央政府选拔人才采用察举制、魏晋时期采用九品中正制,而隋开创科举制,寒门子弟也可以做官;使庶族地主阶级打破了壁垒,吸纳优秀的寒门子弟,中国的用材扩大到所有人,改革了历朝的用人政策弊端,这项制度也沿用至清代。
此外隋炀帝巡西域设置四郡,第一次将青海、新疆完全纳入我国版图;开凿运河,成为了中国南北的经济大动脉,也为南北方文化交融做出了重要贡献。
因此在制度上、在开疆拓土上隋炀帝可以跟秦始皇、唐太宗相提并论;但是史书上却不是这样写。隋炀帝的谥号炀字,在《谥法》上说:
好内
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逆天虐民曰炀,好大殆政曰炀,薄情寡义曰炀,离德荒国曰炀。这样的评价简直差到了极点。一个君主又好色、又不听劝谏、又苛政害民、又好大喜功、又苛刻待臣僚、又不修文德,这样的君王才能用炀这样的谥号。隋炀帝去世后隋恭帝在东都洛阳继位,给杨广定的谥号是明皇帝,而炀是李渊在长安称帝后给定的谥号。当年杨广还是晋王的时候率军伐陈,灭亡敌国后俘虏陈后主陈叔宝。隋炀帝杨广给陈叔宝定的谥号就是炀。但陈后主比隋炀帝可就差远了。陈后主只是富有文学才能,但不通军事,不理政务,在国家军政上乏善可陈。而隋炀帝雄才大略,巡西域、降伏东突厥、开凿京杭大运河、修永济渠、修长城、设置西域四郡;灭亡了陈国,在军事上统一了国家。做了这么多事情,难道能跟陈后主、晋惠帝、汉灵帝放在一起讨论吗?
隋文帝勤政如秦始皇、节俭如梁武帝、出手大方如汉高祖、严刑峻法如秦孝公,因此破碎的山河迅速得到恢复,中华大地一片欣欣向荣;隋成为了历史上最富庶的王朝,而且脱贫致富的时间之短史无前例。这样的王朝仅仅存在了三十八年。因此舆论一致指向了隋炀帝,视他为盛世王朝的败家子。事实上隋炀帝的做派是超级富二代的作风,他追求的是大功业、大作为,因此年号定的是大业;做派也是大手笔和大排场。
一上台(大业初年)就修东都洛阳,九个月就修完了。隔了一年(大业三年)开始北狩,历时半年巡游陕西、内蒙古、山西、河南等省;除了在江都等死的那一年半载,隋炀帝在位十五年年年都在折腾,一刻也不消停。开运河在当代徭役过重,但却利在千秋啊。征高丽则是隋文帝到唐太宗的共同心愿,而且直到唐高宗才算大功告成。就事论事,隋炀帝没什么可以指责。修东都、巡西域、察北方、修长城、凿运河、下江南;接下来三征高丽,哪一件事情做错了吗?都没错。但是大工程连着大战争,每件事情都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些个事情放在前朝是几代人的作为,但隋炀帝心急火燎,急吼吼地要跑步进入社会主义。
一句话概括:帝王苦竭生灵力、大业沙崩固不难。
后来的唐太宗就深知民心比政绩更重要,也明白权力不可滥用。因此唐太宗和隋炀帝只是一个硬币的正反面。两者都富有军政才能、而隋炀帝更有文学才情;两者都胸中有四海,而唐太宗更沉稳;所以说隋炀帝亡在个人性格,这样的人天资聪颖精力旺盛,文学素养高、军事战略强、但却刚愎自用目空一切。有人诗比他写得好他给杀了,有人劝谏但他不爱听也杀了,就连最后兵变有宫女禀告萧皇后说要告知陛下,萧皇后淡淡地说:陛下心烦,不要再让他徒增烦恼。结果隋炀帝不明不白被勒死了。
隋炀帝是一个很有能力的君主,却也是一个性格缺陷很严重的君主;因此他做好很多利在千秋的功业,却被史书、史家批评得一文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