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外婆今年94岁,是一个城乡混搭型老太太,之所以这么说,因为她现在在县城和乡村生活的时间一半一半。这种特点的老太太眼光高、生活朴素,与农村老太太相比,总是带着那么点的洋气。
外婆姓王名翠华,原本是一个地主老爷家的闺女,按照她自己的说法,当时不知道怎么地就摊上了外公这个穷小子。小时候,我们几个外孙最喜欢去外婆家,简单的农家小院门口,横着一条小河,一条窄窄的小桥是外出的必经之路,河两边是茂盛的树林和竹子。雨过天晴,外婆就带着我们几个小孩去田野的路边,找一种叫地皮菜的东西,采回来洗干净炒着吃特香。
小时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外婆在她的小屋里给我们做吃的,穿着斜着的衣服,腾出手臂出来干活,也不至于冬天里着凉。还有小屋顶上烟囱飘出的淼淼炊烟,不管跑的多远到哪玩,看到小院里飘出的炊烟,我们就兴高采烈地往回跑。农村的冬天总是那么快的天黑,周围全是黑漆漆的,只有满天的星星亮着,外婆就把我们一个个都收拾好了放床上,开始讲故事,什么老妖怪变成挑货郎啊,什么沈三受尽屈辱考中状元啊之类的,从记事开始,外婆就一直重复讲这些故事,每次听好像都不一样。
外婆是一个正直的人,从不贪图别人的小便宜。有一次,政府的人在附近修电力设施,给了点钱给外婆家让帮忙做饭,外婆总是尽量让工人们吃饱吃好,从不克扣。外婆又是个非常有主见的人,一辈子就是遵守自己为人处世的信条,不管大事小事,总能处变不惊。于是乎,就有那么一件事至今让我耿耿于怀,小时候有一次天蒙蒙亮就坐汽车去外婆家,明明我看到了去外婆家的那条路,喊着叫外婆到站可以下车了。她眯着眼说早呢,结果就是我们坐过了站,祖孙俩往回走了好久,快午饭时才到家。看吧,我外婆就这么的固执。
外婆有八个孩子,五男三女。在外婆78岁的时候,小舅舅把外婆接到县城,一是享享福,二是带带娃,舅舅和舅妈特孝顺,没多久就开始带外婆体验城里人的生活。先是去看了场电影,好莱坞大片各种特技场面,纯英文,铁汉柔情,我们看的都很过瘾。出了电影院,问外婆感觉怎样,她呵呵了两声说挺好看的,就是一直在下雪。不过她比外公好,外公进去没十分钟就睡着了,最后是被我们摇醒的。
外婆总是替儿孙们考虑,只要是我们喜欢的,她就喜欢。但也有闹僵的时候,小孙子不听话,外婆就喃喃自语:估计现在回老家的车还有吧,我还是回去吧。在这边,小孩又不听话。那小孙子也挺聪明的:奶奶啊,我告诉你啊,我问过了,回老家的车早就停了,你回不去的。就这样,俩人你一句我一语,不一会又和好了。
外婆看到电视上记者拿着话筒采访人,就不满意了,就说讲话那人怎么那么懒,就不能自己拿话筒吗,老指望别人帮他拿,真是气人,你说是吧。
外婆也有烦恼的时候,那次外婆回老家,带了点鸡蛋给小舅舅家隔壁的王奶奶,王奶奶是国企退休干部,礼尚往来嘛,于是回送了件衣服给外婆。外婆不喜欢欠人情,就又送了只鸡给王奶奶。王奶奶又给小孙子买了件衣服,外婆又回送了米,王奶奶又……,外婆烦不了了,在征询儿孙们的意见后,决定和王奶奶谈判,商量以后两人都不准送了。
时间过得真快,外婆和外公已经不能独立生活起居了,于是几个儿女都很孝顺,轮流带回自己家里照顾。儿女们有城里的,有农村的,于是外婆就城乡两地住。有一次回去,我看外婆的屋内比较“乱”,于是就擅自帮她整理了下。一回头那边又恢复原样了。我正准备问外婆,她就乐呵呵地笑着。后来我妈告诉我,那不叫乱,什么东西放哪外婆心里都有数,拿起来方便。
有一次在四舅舅家,外公下楼散步自己走丢了。一家人找了好几天,后来接到派出所的电话去领了回来。回来他就告诉我们,路上有两个好心的老太太给了他两块钱买吃的。外婆又担心又心疼地问他:是吗?那你怎么没把你两个“女朋友”带回来啊?同样94岁的外公无言以对。外婆又是“小气”的,她为了不用别人帮忙买被子,一个人谁也没告诉,从二舅舅家走了很远的乡村小路回老屋拿自己贴身的被子,回来的路上淋了雨,生病了。
每次回老家,我一定会去看外婆,上次回去看她的时候,我看到她一个人躺在睡椅上在发呆,鼻尖一酸,眼泪差点掉下来。最近总是想起这些遥远的往事,想起外婆家门前的小河,想起小时候外婆家的炊烟。人总是会老的,但还好回忆还在,忙碌了一辈子的外婆,也可以歇歇了,她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挨家住,散散步,说说话之类的。但在她心里,还有一本账,那就是,每个人家什么好什么不好,什么还让她担忧着。前两天,我妈打电话还说,外婆又开始念叨这些在外地工作的孩子们了。
现如今,五世同堂的外婆和外公还在幸福地生活着,就像童话里一切美好故事的结局那样。(写于2015年12月)
后记:
我的外婆于2016年4月去世了,我现在想念她的时候,就会读这篇文章,就好像外婆还在我的身边一样,谨以此文纪念我的外婆,陪伴我度过的一段美好的时光,人生中难忘的一段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