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读川北义则《从一个人开始》这本书,是因为此书的标题符合我的生活现状和生活理念。正如书中说到:“一个人的生活是将来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店卖一人份的东西,看到一个人吃饭也见怪不怪了。”其实我真的觉得一个人吃饭、逛街、看电影、旅行,都是特别自我享受的事。人唯有在独处的时候,才会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听见平时深藏在心底深处,自己真正的声音。
虽然自己一个人度过一生不大现实,但在生活中有很多时候都存在一个人的生活情况,一个人生活时,心会在某一刻变的空荡荡,让你不知所措。在现在这个高科技的时代里,网络成了人类的左膀右臂,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它完成很多事情,确实给人类带来了方便,但人们似乎都忘却了什么是生活,甚至不知道如何生活!在这本书里作者提出了很多让我们可以把生活充实起来同时又可让生活更加丰富和有意义的方法。
虽然在书的后半部分中,觉得有些内容絮絮叨叨,琐碎杂乱,有些充字数之嫌,但整本书的理念还是很好的,让自己和自己的心灵有个对话,给自己的灵魂安放一个舒适的家,对我们现在的人来说值得一看!
从学会自己与自己独处开始,只有深入的了解了自己,才能进一步的走出去与他人相处,进而与整个社会相处。
一个人自习,不用顾忌他人学习风格的偏好,完全避免两个人的闲聊,同时训练自己潜下心来好好看书的习惯。(手机是个需要考虑的因素,自制力不强的人很有可能沦为手机的奴隶,无法控制自己学习的节奏,建议学习时不带手机);一个人吃饭,不用考虑人情场面,不用顾忌他人的口味禁忌,想吃什么就点什么,也不用在等着上菜的时候找话题活跃气氛,更不用担心万一遇到个三观不同、话题不搭的主,该如何尽快结束饭局;一个人看电影可以放肆地嚼着爆米花喝着可乐,不用担心朋友突然凑上来跟你讨论剧情,更不用思考看完电影后,下一站场所在哪里,身随心至;一个人去旅游,可以惊讶的发现原来自己可以处理好旅行必备事项:一个人准备行李,一个人预定机票和酒店,一个人拖着箱子入住。无论途中会有怎过往几个人的旅行,总是充斥着拍拍拍、买买买,很多的景点不过嘻嘻哈哈的一扫而过。但一个人的行程告别了浮躁,多了用心和用眼,哪怕是熟悉的景点都变得不一样起来。
惧怕“独自”,是因为内心深处的“不自信”。总认为一个人应付不了突如其来的“万一”,似乎突发状况发生的时候,自己一定是需要被呵护的小孩,只能窘迫地站在一边,惊慌失措,陷入到可怕的情境中。
惧怕“独自”,是因为内心深处的依赖和渴望关注。被朋友和家人呵护惯了,一旦陷入到“独自”的境地,总觉得他们抛弃了自己。常常扮演的“第三者”或者“电灯泡”,某种程度上,就是固执寻找“有人呵护”的证明。但“依赖”意味着自己不想长大,意味着逃避挑战。
惧怕“独自”,是因为内心深处的“未知恐惧”。未知意味着不一样,意味着很可能无法用过往的经验去解决,总是认为自己没有准备好,没有能力去应对困境。但实际上,正是内心的这些“焦虑”恰恰把自己推向更加“焦虑”的境地。
成长,从来都不可能从照搬别人身上的东西那里获得。真正能促使一个人变得更好更强的东西,恰恰是突发事件,是窘境,是尴尬,是恐惧。它们才能激发出人内心深处的潜能,也才能真正淬炼一个人的意志和精神。你的的逃避和惧怕,只能让你离成长越来越远。但,人总是要学着长大的!
一个人的生活,是我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有趣的是,我在一次又一次“独自”的体验中,诸如一个人的看电影,一个人坐摩天轮,一个人逛街买衣服,看到了我的自信、我的勇敢和我的坚持。
尝试过一件件我不再四处需要寻找朋友的鼓励和支持的事情,其动力来自于我对这件事情的兴趣和热爱。我会自己做功课,会自己去咨询,更会自己去尝试。无论成功或失败,放弃或坚持,这都决于自己的内心,而非他人的定论。
面对一个困境,从来不会打电话到处跟朋友家人抱怨和痛哭,我会自己一个人在情绪之后冷静思考问题的症结,会尝试自己解决,会尝试咨询更专业的人。我会跟自己说,除了生老病死,都有解决的办法,无非就是尽最大的努力,去做而已。结局如何,只需问心无愧。
面对一个决定,我不会摇摆不定犹豫不决,我会在自己的原则和底线范围内认真衡量选择的利弊。是走是留,我问内心的那个自己。到底哪种决定会让自己真正开心,哪种决定会让自己活得自由。
在一个人的世界里,没有他人的干扰,我更加看得清内心的自己。一个人的世界并不是单色调的。生活这副画卷的色彩跟一个人执笔,还是两个人执笔都无关,只跟执笔者内心的丰富程度相关系。两个碌碌无为、无聊空虚的人相约在一起,他们生活只会是无聊的叠加和无趣的重复,但一个拥有着丰富内涵的人,注定他(她)的世界会精彩缤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