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德于天下
继续再学学《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这里的“明明德”,与第一段之中的“明明德”意思相同吗?意思相似,但又有不同。为什么?因为“明明德”后面加上了宾语短语“于天下”。没有宾语,“明明德”是为“自明”,即让自己明白、理解、懂得;而有了宾语,就成了“他明”,即使他人明白、理解、懂得、甚至掌握,而这里的宾语,即为“天下”,是指天下的民众,在既定社会中生活的所有人。
显然,“明明德于天下”并不是一种功课,一种责任,一个任务,必须使天下人都能得到“德”的教导;然而“明明德于天下”应该是一种志向,即让自己的“明德”让天下人都能明白。
“明德”的解释,为了与之前的文章统一,以及想以自己的理解走出一条新路来,依然解释为“懂得和掌握需要的知识”,为适应前面的“使令”语气,这里的解释也略有变更,成为“自己懂得和掌握的知识”,或许不对,姑且这样读着,理解着。
许多人会反对儒学,提出的首要论点就是她有着时代的局限性。是的,这种缺陷性确实存在。《大学》的作者,反映着当时人的普遍理想,一说是“平天下”,一说是“明明德于天下”,而不是现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作贡献”,或者是当科学家、政治家、教育家等等。然而,《大学》中的个人理想,却又是值得称颂的,他以“平天下”为己任,希望天下太平,他以“明明德于天下”,让自己的知识,在社会上传播。天下太平、知识传播,这样的理想什么时候都需要,她不带有现代的时代性,但也没有去打上“封建社会”、“奴隶社会”的标签,现在学来,仍然不算落后。
“先治其国”、“先齐其家”、“先修其身”,这样读起来,不免让我们感觉到,这是对一个需要“治国”、“齐家”的人所讲的,他们都应该是国家、家庭的实权掌控者。或者说,我们反推过来的意思就是说,学习儒学、学习《大学》的目的,就应该是为了当官。《论语》有“学而优则仕”的说法,这句话这样推论,确实是没有毛病,然而许多平头百姓就会疑问,我不想当官,学习儒学、学习《大学》还有什么作用?
有,当然有作用了!如果参照“明明德于天下”的句式,在后面的句子中都增加一个“于”字,分别成了“先治于其国”、“先齐于其家”、“先修于其身”,这样的气势就会小些,读起来不如前面那么朗朗上口,但是意思理解起来,我们平头百姓都可以实施了。
如果你有什么好的想法,你自己先做起来!言传不如身教,这是修于其身。
如果你有什么好的想法,你在自己家里先行推广起来!做一个榜样的家庭,这是齐于其家。
再后,如果你有什么好的想法,你在你的那一块区域传播起来!小范围带动大范围,大范围带动更大的范围,以致带动全国,那就是治于其国。
如果连这个世界都被你带动起来了,那你就真的是“明明德于天下”了。或者说,在某个想法、某个见解、某种方法上,你已经“平天下”了……